关键词:
户籍政策
政策反馈
政府注意力
政策需要
农民工
摘要: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特有的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我国户籍制度逐渐从全面封闭到不断放开,再到如今的全面放开。作为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产物,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道路。从指导原则来看,“以人为本,尊重意愿”意味着政府在推行户籍政策时应尊重城乡居民自助定居意愿,并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从执行结果来看,我国于2020年成功实现了一亿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壮举。换言之,在现实层面,新一轮户籍政策倡导“减少干预、自由落户”的理念似乎获得了农民工群体的积极响应;但在理论层面,从意图到实际的飞跃是否真实存在?公共政策究竟是如何获得公民认同的,这个过程的机制是什么?这些政策经验对我国来说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政策反馈作为公共政策的主流研究方向,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证实。但在我国,学界对于政策反馈领域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政策反馈的机制来看,户籍政策降低了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门槛,给予其成为市民的机会;从政策反馈的条件来看,农民工户籍政策具备利益规模大、利益显著性强、受益群体集中、利益可持续以及程序管理正当的特点。那么,政策反馈理论能否解释新一轮户籍政策与农民工认同之间的因果机制呢?除了资源效应,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目标群体对于公共政策的认同?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
根据上述问题和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一条道路”、“一个问题”、“两个过程”、“三个维度”。一条道路,即新型城镇化道路;一个问题,即户籍政策如何得到农民工的认同;两个过程,即政府向农民工群体的政策供给和农民工向政府的政策需求;三个维度,即资源维度、执行维度、需要维度。围绕着这一研究逻辑,本文试图从政策认同的价值层面出发,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政策窗口,以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借助资源效应理论、注意力理论、需要理论构建了农民工政策认同机制模型,并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有序Logit回归、有序Probit回归与分组回归等计量方法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公共政策对目标群体政策认同的影响呈现出“投桃报李”的过程。当我国政府实施户籍政策后,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门槛会随之降低,进而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强化对自由落户的认可。(2)在“投桃报李”的影响过程中,政策执行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中央政府发布户籍改革政策后,省级政府对农民工落户问题越重视,越可能提高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从而加快落户门槛对农民工自由落户观念的正向作用。(3)受心理需要的影响,落户门槛对农民工自由落户观念的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相较于人口流出的中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的农民工群体更需要户籍政策的帮助。因此,“投桃报李”的影响过程仅发生在人口流入地。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结论如下:(1)政策反馈理论在我国具有适用性。通过研究农民工户籍政策,本文发现政策反馈的资源效应能够有效解释公共政策如何得到公民的认同。虽然中国与西方在政治情境上不尽相同,但在政策实践上,西方的理论依旧具有一定的适配性。(2)政策执行在政策反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注意力理论和需要理论,本文在资源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政策认同的机制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省级政府执行户籍政策的积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落户门槛对落户观念的作用。相较于先前研究将政策认同视为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证明了政策执行也会反作用于政策认同。(3)心理需要在政策反馈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无论是资源效应还是解释效应,先前的相关研究均没有考虑过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通过量化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目标群体的政策偏好会影响资源效应的传递性。
尽管由于数据原因,本研究存在些许局限,但在理论和现实上依旧做出了一定贡献。在现实层面,本文回答了公共政策如何获得目标群体认同的问题,打开了政策转化成现实的“黑箱”,补充了我国在政策过程研究的不足;在理论层面,本文不仅正面回答了政策反馈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还在先前反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作用机制。在强调群众意见的今天,本文为我国政府更好地实施公共政策、获得公民认同、保证合法性地位提供了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