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
营养知识
体质健康教育营养餐
公共政策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14年至2016年海南省琼中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监测数据,探讨监测期间营养干预对海南省琼中县义务教育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血红蛋白水平、维生素A、D缺乏状况以及学生和家长营养知识掌握水平等的影响,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实施2年的效果,分析影响营养健康干预效果的因素。为有效改善海南省贫困市县学生的营养状况提供理论基础,亦为政府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常规监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琼中县两种不同供餐模式(企业供餐和食堂供餐)的小学和初中各3所作为常规监测学校(共6所小学、6所初中),监测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级学生,要求每个年级人数不少于40人,男、女生人数基本相同。常规监测内容包括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家长和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学生成绩、日常考勤等。2.重点监测。在常规监测的12所学校中,随机抽取不同供餐模式的小学和初中各1所作为重点监测学校。重点监测指标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状况和学生贫血状况。3.运用SPSS 21.0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2x检验等方法,与2014年基线数据进行对比描述中小学生体质改变趋势。研究结果本研究为多个横断面研究,主要分为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两部分。其中常规监测中学生体质、学生问卷和学生家长问卷监测人数分别为5849人、4915人和3750人。重点监测共1723人。1.身高、体重变化状况。2014-2016年7-15岁学生身高、体重较国家2014年农村学生平均水平低,做各年龄段身高趋势图发现,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均数和体重均数有所增长,做统计学检验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2014-2016年学生身高变化发现,牛奶+鸡蛋供餐模式仅12岁男生身高有明显上升。食堂供餐模式下,男生在10、12岁有显著上升趋势,女生在7、9、10、12、13和14岁年龄组身高均有上升趋势,且该趋势有统计学意义。营养干预3年间,男生体重在11、12岁年龄段有明显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在7、9、10、12、13年龄组体重明显增加,2014年与2016年女生体重平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不同供餐模式发现,牛奶+鸡蛋供餐模式下,做趋势分析发现3年间不同供餐模式中,男生12、13岁体重成上升趋势。食堂供餐模式下发现,男生7、9、10、12岁年龄段体重均有上升趋势,3年间女生在食堂供餐模式下变化发现,7、9、10、12、13、14岁体重均呈上升趋势。2.学生营养状况变化趋势。中重度消瘦由11.8%降至8.8%,超重由2.2%上升至3.7%,肥胖检出率由1.1%上升至2.3%。经统计学检验发现,2014-2016年间学生中重度消瘦呈下降趋势,超重和肥胖状况呈上升趋势。不同供餐模式发现,牛奶+鸡蛋供餐模式下学生营养缺乏状况,小学男生生长迟缓有明显上升趋势(P<0.05),中学男生中重度消瘦和轻度消瘦明显下降趋势。食堂供餐模式下,小学男生中重度消瘦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轻度消瘦有明显上升趋势(P<0.05)。3.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对学生营养知识调查发现3年中学生对有利于身高增高食物的认知较差,2014-2016年的正确率分别为12.7%、16.6%和16.2%,其中学生对如何是健康状态和如何预防贫血正确率较高。2014-2016年调查发现学生知识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初中学段学生知识得分高于小学学段,且小学和男生知识得分有上升趋势。比较不同供餐模式发现,除2014年(干预前)不同供餐模式学生知识得分无统计学差异,2015年和2016年食堂供餐模式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均高于企业供餐模式,且食堂供餐模式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呈上升趋势。4.学生饮食行为改变情况。调查学生饮食行为发现,两种模式下学生吃早餐的频率均有所上升、吃肉、吃蔬菜频率均有所上升,而学生吃鸡蛋和喝牛奶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企业供餐学生喝饮料的频率和吃零食均有所上升。3年间学生获得营养知识途径排名前三的依旧是课本、课堂和父母家人。学生对食堂满意度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饭菜的感官一般所占比例较高,2016年在学校食堂就餐学生中仅有9.7%学生能将食物吃完,而主要的剩饭原因是不喜欢。5.家长营养知识得分和饮食行为变化情况。对家长营养知识行为调查发现,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蛋白质、维生素c的来源和烹调方式。除营养损失最少的烹调方式2016年高于2015年,其他知识问题正确率均低于2015年。家长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4.9分,其中学生父母为农民职业得分最低。6.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趋势。重点监测学生2016年贫血、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检测率分别为4%、30.6%和12.7%。牛奶+鸡蛋模式学生维生素A无明显趋势变化,而食堂供餐模式学社维生素A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