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政策绩效审计
PV-GPG理论
重大公共政策
摘要:
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作为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工具,既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手段措施,也是现代政府审计实践的发展趋势。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研究认识到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与绩效提升存在几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第一,缺少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功能作用以及实现机制的系统性研究;第二,政策绩效审计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有待拓展,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及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三,未将政策绩效审计作为面向绩效结果与绩效目标设定、政策实施的全过程政策绩效改进工具。因此,本研究应用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PV-GPG),构建了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为核心的重大公共政策绩效改进的理论分析框架,进一步探讨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促进重大公共政策绩效改进的实现机制与组态优化路径。
本研究应用PV-GPG理论,整体思路在于:首先,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概念界定与作用的理论分析为核心,解决“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为何?有何作用?”的问题。其次,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对政策绩效的影响验证为核心,应用双重差分法(DID),探究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作用于政策绩效的影响。然后,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对政策绩效的作用逻辑为核心,构建“组织结构-执行过程-绩效实现”分析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法,以甘肃省“四强”行动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作用于政策绩效的影响路径。最后,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组态优化路径为核心,强调情景的适配性,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探究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组态改进路径。
本研究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为基点,结合PV-GPG理论,深入分析其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与一般流程,形成对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作用的理论性认识,为后续章节探讨其作用逻辑、优化路径提供理论参考。经研究得出,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是专注于重大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对政策全过程具有强制力、高约束性与强绩效导向性的系统性公共部门内部审查工具。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是促进政策绩效提升的有力工具,对政策绩效提升具有监督检查作用、绩效评价作用与绩效改进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是:首先,依据经由PV-GPG理论分析得出的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作用,通过对“强工业”“强科技”政策绩效审计在县域范围内对加强地区工业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本研究验证了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在改善政策实施效果方面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采用了双重差分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与政策绩效改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活动对于提高政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政策绩效审计后各县区工业增加值与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普遍提升,政策绩效显著改善。本研究结果强调了“四强”行动政策落实情况专项审计在促进县区“强工业”“强科技”政策绩效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能够提高政策绩效。
其次,通过对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作用逻辑进行深入理论分析,基于PV-GPG理论,构建了“组织结构-执行过程-绩效实现”的分析框架,对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进行结构、过程和绩效层面的解构,探究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绩效实现是其特殊的组织结构与规范全面的执行过程共同决定的。具体来说,组织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制度化关系,形塑了执行过程。执行过程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对组织结构起到反馈的作用。绩效实现是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组织结构与审计工作执行过程共同作用产生的审计效能。绩效实现对组织结构与执行过程能够产生一定的反馈,从而对组织结构和执行过程的运行进行调试。“组织结构—执行过程—绩效实现”这一分析框架为解决从“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到“重大公共政策绩效”的作用逻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理解绩效审计对政策过程与绩效的影响。
最后,通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以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组态优化路径为中心,深入研究中小样本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与跨案例比较,探索不同条件组态与结果变量生成逻辑。研究强调情景适配性,运用PV-GPG理论,讨论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在社会价值建构、协同领导与组织管理三大关键维度下的组态优化路径。研究讨论了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前因条件,强调了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和组织管理的核心地位,并深入分析了协同领导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协同领导平衡型”“强组织管理型”“组织管理—协同领导平衡型”和“社会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型”是实现高绩效的组态路径。社会价值建构、组织管理与协同领导均影响了重大公共政策绩效审计的路径优化,但组织管理起到了关键的影响,社会价值建构与协同领导需与组织管理路径结合才能生成重大公共政策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