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制定
知识生产方式
政策科学
摘要:
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下,公共政策制定越来越追求科学与民主。公共政策制定可以视为一种生产和运用知识的认知活动,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充足完备的知识作为基础,不同的公共政策需要不同的知识类型。但是,政策制定主体知识的不完备、决策权与知识配置的不对称、不同知识差异带来的政策偏见以及政策知识生产的传播障碍等,使得公共政策制定成为了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知识生产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知识途径来分析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从知识生产的主体出发,笔者认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知识生产方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自主搜寻”的知识生产方式;二是由群众触发,政府回应的自下而上的“压力回应”的知识生产方式;三是由政府、专家、群众等多元主体上下互动的“共识协调”的知识生产方式。立体化的知识生产使得政府、专家、群众、媒体都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适应了政策制定参与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不仅有效减少了政策制定中知识不完备的情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识共享,形成了政策共识。不仅保障了科学决策,而且也促进了民主决策。当然,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比如“自主搜寻”的知识生产方式成本过高和形式化、“压力回应”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有限、“共识协调”的知识生产方式存在知识矛盾不可调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够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学习型政府;要扩大公民参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协商民主,完善知识供给体系等。本文从知识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探讨不同知识生产方式的运作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意义等问题。这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利于我们认清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知识基础,厘清知识生产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关系,对于政策制定科学化、民主化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