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邹城市
公共政策
农民增收
问题与对策
摘要:
邹城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投资城市,它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但主要收入来源为工业,农业基础相对落后。本文以邹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公共政策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弱质产业扶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论等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以及财政扶持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论等农民增收政策相关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公共政策相关理论,作为研究邹城市农民增收政策的理论基础。邹城市政府根据上级文件,结合邹城市实际情况,制定了邹城市当地的农民增收政策,在推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上成果卓著,邹城市农业发展水平在济宁市范围内处出于领先位置,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邹城市农民增收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如农业补贴标准偏低、资金监管不到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限,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缺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烈,无法达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村金融财政扶持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环境有待改善,农业保险作用未得到全面发挥;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主体未得到充分发展,农产品附加值低、营销手段、销售渠道有待改善的问题;基层组织人员素质不足,基层组织队伍建设不完善,基层组织考核机制不完善问题。本文根据邹城市农民增收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还选取一些其他地区政府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例如寿光市政府打造的“寿光蔬菜”品牌战略,使寿光市的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发展前列;“烟台大樱桃”电商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完善邹城市政府实施农民增收政策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提高对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积极宣传农业补贴政策、因地制宜完善惠农政策。完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政策,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优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力、农村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突出抓好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鼓励支持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优化农村金融政策,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框架,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政策。完善农村产业结构政策,提升农业产业化,增加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投资,保护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名牌农产品等优质产业,培育“一村一品”,支持食用菌、水果深加工等项目。完善基层政府管理政策,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畅通农民有效表达机制,提高基层组织人员素质,完善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组织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更好的实施农民增收政策助力邹城市农民收入增长。与此同时,完善邹城市农民增收政策的经验也可以为解决全国“三农”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