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广东省公立医院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价格补偿
政策效果
双重差分模型
风险评估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设计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效果综合评估框架。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验证政策效果。根据政策实际执行状况和效率进行分析,评价政策的初步成效,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完善和改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动态调整政策建议及风险应对策略。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公共政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效果、双重差分模型、风险评估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目前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发展现状及效果做出评价,总结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评估相关研究内容。2、双重差分模型(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s):应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医院成本控制水平、医疗费用、收支结构、服务量、医疗服务效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评价改革效果。3、问卷调查法:设计公立医院补偿情况调查问卷了解补偿现状,并在政策分析、文献研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认知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和医务人员对改革的认知,收集政策实施会引起的风险。4、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评估风险事件潜在影响和风险发生的概率。5、专家咨询法:邀请来自临床医学、财务管理、卫生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的20名专家参与调查,经专家咨询,确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风险等级。研究结果与结论1、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基本到位,但下一步需要加强结构性调整。尽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上略显成效,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依据薄弱,测算精度不足,并未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成本、技术要求以及风险程度等。大部分医院实际补偿情况符合改革预期,但各类别、各级医院之间补偿率较不平衡,部分医院补偿率差距较大。2、广东省公立医院总体运行良好,收支略有盈余,收入结构逐渐优化。2015-2017年全省公立医院总收入、总成本持续增长,增幅均超过10%,三年均有结余,75%以上的医院都能保持收支平衡,医院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是结余逐年收窄。医疗业务收入结构实现正向调整,优化了医院收入结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符合改革政策预期。3、医疗服务量增加,费用增长得到控制。广东省公立医院服务量持续稳步增长,诊疗人次、出院人次逐年提升。门诊次均费用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7年住院次均费用同比有所下降。4、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说明政策可能存在对冲。价格政策对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改善医院收支结构有积极效应,验证成立。对医疗服务效率,工作量方面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甚至存在反向效应,验证不成立。这说明政策有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政策共同配合发挥作用。5、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实现政策优化。通过对样本医院分析,发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存在决策风险、经营风险、社会风险、其他风险四大类。具体包括以下12项风险:(1)风险等级确定为很高的有1项,大部分部属公立医院存在价格调整实际补偿不足80%风险;(2)风险等级确定为高的有9项,影响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政策落实的风险;省部级大型三级医院高水平医疗、科研、教学能力下降的风险;“一院一策”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医疗服务价格比价不合理的风险;医院收支失衡风险;部分患者医疗费用加重,可能引起患者不满;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价格大幅度降低,导致过度利用的风险;医院药事服务质量下降的风险;医院信息系统对接不及时,收费混乱的风险;存在被媒体炒作的可能。(3)风险等级确定为中的有2项,省部级大型三级医院对外支援和帮扶能力下降的风险;影响分级诊疗政策落实的风险。政策建议1、健全和完善公平、科学、合理的医院补偿机制,提高补偿率。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对公立医院的专项补偿;二是建议医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医院成本控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减支增效”;三是在下一步改革中通过调价适当平衡同一地市不同性质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率。2、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动态调价机制。一是加强成本监审和费用监测工作,并依据成本,动态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二是调升与调降同时进行;三是调价与医疗费用控制、医院收入结构变化相协调;四是借鉴与跟随策略。借鉴深圳、北京、上海经验,采用“随行就市法”、“价格平移法”定价方法,调整现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五是规范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3、形成区域价格协调机制,理顺地区间比价关系。一是规范广东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名称与编码;二是建立统一价格政策信息公开平台;三是确立省级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指导价,引导各地市合理调整价格;四是分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四个区域,实行区域协调。4、促进三医联动,加强政策的综合性和协同性。一是利用好医保支付杠杆;二是加强医疗服务的综合监管;三是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目标下,控费政策需要综合改革和政策联动,与其他的改革配套推进。5、提升医院经济运行质量,维持医院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