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
政策周期理论
公共政策过程
优化
摘要:
我国有悠久的民间办学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虽然短暂消失,又在改革开放以后再次兴起,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当前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几经调整但仍有短板,显示除对政策内容进行技术性优化外,还应当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的进行优化,改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生成机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的运作效率。本文选择以公共政策周期理论为分析框架,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周期分解为议题确立阶段、政策制定阶段、政策执行阶段、政策评估阶段和政策调整阶段;以系统论为优化理论,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分为决策子系统、执行子系统、评估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仔细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在不同政策阶段的运行情况,考察各子系统间、子系统与政策客体间、政策系统整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为分析视角阐述各阶段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各政策子系统、政策客体的行为逻辑,最后提出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在各政策阶段更好运行的优化建议。在议题确立阶段主要问题是话语权失衡,决策子系统掌握了最有效力的问题提出路径,政策客体虽然有话语权利但缺乏话语权力,导致政策问题构建偏离公共性,不能真实反映最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在政策制定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制定效能不高,决策子系统没有明确的政策制定理念,在自利性推动下制定出的政策方案系统性不足,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规划,而决策子系统封闭性又使政策客体难以实质性介入政策制定过程,反而为一些利益群体误导政策走向提供了便利,导致政策方案质量不高;在政策执行阶段,由于政策方案部分偏离了政策客体需求和客观环境,决策子系统的政策承诺难以得到执行子系统的全面落实,而执行子系统缺乏政治激励、执行工具、财政资源,对政策存在选择性执行,导致政策虽然在个别地区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全国范围普遍执行效能不高;在政策评估阶段,评估子系统独立性不足,评估功能分散,没有强制政策评估程序,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周期不完整;在政策调整阶段,由于缺乏独立可靠的政策评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议题在决策子系统顺位较低,决策人员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化,利益群体担心利益受损阻碍政策调整,三个因素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调整频率较低,实质性调整非常困难。由于上述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不能达到最优运行状态,政策输出质量不稳定,政策系统运行不健康,政策效能不理想,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优化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具有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自我调适的能力,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的优化要以构建完整、效率的政策周期为目标,优化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在各个政策阶段的运行效率和互动关系。在议题确立阶段,要让政策议题回归公共性,为此要完善决策子系统政策问题构建能力、合理分配问题提出话语权力、缩短议程设置时间。在政策制定阶段,要提高政策方案的质量,为此决策子系统要明确政策制定理念、提升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过程民主性,同时信息子系统要优化决策支持能力。在政策执行阶段,要构建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为此要厘清决策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和权责分工,调动执行子系统执行意愿、配置财政资源、提升执行能力,建设地方民办高等教育外部共同治理机制,同时执行子系统也需要明确执行导向,促进宏观政策“自下而上”改变。在政策评估阶段,要补齐当前缺失的政策评估环节,为此要建立能独立开展评估活动的评估子系统,推动强制评估制度,为独立的评估子系统赋权,最后在技术层面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评估的评估范式和评估技术,为独立的评估子系统赋能。在政策调整阶段,要提高政策调整的速度和质量,为此要建立可以预见的政策调整路线图,建立合理的政策补偿机制,优化反馈子系统的运行机制。除了在各政策阶段优化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外,还要认识到目前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管理职能的科层制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已经难以应对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因此还需要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思想,引入政策网络机制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系统进行整体性优化,为此要构建规范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网络来为政策系统注入活力,弥补政策系统能力和意愿上的不足。构建规范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网络需要完成建立扁平化的政策网络结构、实现政策网络内的政策信息透明、提升政策网络整合力三个优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