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听证会
失效困境
公共政策
参与民主
摘要:
在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出台之前,相关的行政部门一般会召开公共政策听证会,以听取利益相关方、社会各界人士和领域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程序合法性。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Y市的环境政策听证会,研究听证会的运行程序、听证会的民主价值和逻辑困境等问题。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听证会上各方代表的力量不均衡、听证参与限制和行政部门的决策惯性等影响因素作用下,多数公民没能有效的参与到听证会当中,导致了听证会得出的结论不符合社会民意的预期,听证会陷入了公众质疑且公信力缺失的一种“失效困境”当中。那么,听证会为什么会失效?听证会的结论不被社会民意所接受的原因是什么?在参与民主理论的研究视角下,听证会的“失效困境”的具体形成路径是什么?本文在结构上将广东省Y市的环境政策听证会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了三个阶段,包括了听证会的前期准备阶段、听证会的具体运转阶段和听证会总结与反馈阶段。首先,在听证会的前期准备阶段,主要讲述了行政部门在政策出台之前起草征求意见稿的过程,以及组织听证会的工作步骤。同时还讨论了引进听证会制度的价值和意义;接着,在听证会召开和具体运转阶段,主要讲述了听证会的正式议程的经过,具体是各方利益群体的听证代表通过听证质询和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博弈的过程;最后,在听证会总结与反馈阶段,主要讲述了听证会正式议程结束之后的总结与回顾,还有在听证会的结论正式发布之后社会民意的反馈情况,以及听证会“失效困境”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听证会的“失效困境”具体的形成路径是由听证代表的个人因素、听证程序设计的缺陷、群体利益立场的博弈,以及行政部门的经验惯性这几方面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继而导致了听证会的结论不被多数公民接受和认可,并且遭到社会民意的质疑的局面。听证会的“失效”违背了公共听证制度的初衷,损害了公共听证程序的公信力。为了走出“失效困境”,需要在参与民主理论为支撑的参与式社会中,从公民参与和听证会制度改革两个层面推进。改变单一的行政决策模式,构建起多元的听证参与机制,这是走出听证会“失效困境”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