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对口支援
“616”工程
民族地区
公共政策
摘要:
对口支援政策是在中央政府协调下,由经济发达地区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欠发达地区帮助与支持,以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方式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的跨区域协作治理创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对口支援可分为省际对口支援,省内对口支援,中央或部委专项支援以及社会支援四大类。本文重点研究省内对口支援,选取湖北省“616”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概括、总结湖北省民族县(市)的经济发展基础、县情民情,在此基础上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616”对口支援政策动因、工作模式、实施效果展开论述。研究发现,湖北省十个民族县(市)大多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受基础设施、地理环境、发展机遇等众多因素限制,生活水平落后、经济增长缓慢。湖北省委省政府应时提出实施“616”对口支援的帮扶政策,由省直单位牵头负责,组织学校、医院、企业等不同领域的支援主体,通过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实地调研、编制工作方案以及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结对帮扶十个民族县(市),形成了基于斜向府际关系的对口支援新模式。多年来,“616”工程为民族县(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与智力支撑;援助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产业与民生建设统筹兼顾。目前,湖北省“616”工程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州两县”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企业产业培育良好,全国最大“富硒”茶基地建成使用,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达到有机统一。但是,“616”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生动力培育不足、政策制定不健全、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当下全面小康如期实现,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616”工程应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做好防贫返贫工作,加大人才技术支撑,完善制度建设,搭建互惠平台,凝聚社会力量,夯实民族县(市)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