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间断均衡
公共政策
环境保护
公共预算
资源匹配
摘要:
成长于西方国家体制的间断均衡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从议程设置角度来看,间断均衡理论将政策过程中的问题界定和议程设置作为研究起点,强调政策图景与政策场域的互动,进而引起政策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带来长期稳定和政策垄断,正反馈则导致政策垄断的破坏和短期的剧烈变迁,由此实现政策的间断均衡演进。在政策过程中,决策者注意力在政策议程设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制摩擦促使政策制定者对注意力的分配滞后,所以政策可以维持长时间的稳定,呈现渐进的演进特征。间断均衡理论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公共预算、农业、医疗、科技、社会组织、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政策分析,并在不同领域得到了验证。为进一步验证间断均衡理论的本土化应用,以山西省1990年-2019年30年间省级环境保护领域的公共政策为例,分析中国情景下地方公共政策间断均衡的演进特征。通过整理这30年间环保领域出台的公共政策,对每年的发文量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发现山西省近30年来省级环保领域发文量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呈现高峰和右偏分布,结合发文增量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判断得出山西省近30年环保政策演进呈现明显的间断—均衡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环保领域公共预算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公共预算变迁亦呈现间断—均衡特点,且公共预算变迁与政策演进阶段呈现高度一致性,由此认为:公共预算的间断均衡变迁是公共政策间断均衡演进的结果,公共政策演进过程中的资源匹配逻辑解释了公共政策变化对公共预算的决定性影响,二者的间断均衡变化趋势呈现高度关联性。为了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基于间断—均衡模型,将山西省近30年环保政策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两个均衡期和一个间断期:1990-2005年为初始均衡期;2006-2012年为过渡间断期;2013年至今为平稳均衡期。为测量决策者注意力在政策间断均衡演进中的影响,选取了不同年份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通过Nvivo12软件进行编码,测量政府注意力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阐释。通过对山西省30年环保政策演进过程的分析,发现与在西方国家制度中成长起来的间断均衡理论不同,中国情境下的间断均衡理论应用有其实践性特点,在政策图景、政策场域、关键事件与政府注意力、政治系统互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当问题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关键事件促使新的政策图景产生,进而导致政府注意力转变。在中国的国家体制中,不同参与主体在政策互动中进行价值传递、利益表达和有效监督,形成相对稳定的政策场域。经政策场域作用后,产生两种结果:其一,对问题进行重新界定。此时政策正反馈发生,体制摩擦被克服,政策发生间断式变迁;其二,对政策进行渐进调适。此时发生政策负反馈,未克服体制摩擦,继续保持政策均衡。当政策演进过程中问题性质发生新的变化时,则进入下一阶段的循环,由此实现政策间断均衡演进。在政策演进过程中,政治系统为保障政策实施会匹配相应的资源以保证政策执行,主要表现为相应领域预算支出的增长,因此政策演进与预算变迁呈现高度相关的间断均衡阶段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