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故意犯罪免责条款
相当因果关系
故意犯罪
公共政策
被保险人遗属
摘要:
故意犯罪免责条款自1999年纳入我国保险法,至今已有20年时间。在2015年保险法修改之际,我国出台了《保险法司法解释三》对该条款中的故意犯罪、因果关系进行了定义,完善了该条款的内涵,同时,历经二十年的司法实践,也已累积了不少故意犯罪免责条款的案例。但目前我国故意犯罪免责条款规定仍面临着规定模糊、条款较少的问题,司法解释尽管对关键词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但在具体适用中,仍然出现了大量的矛盾判决,究其原因,依旧是法规上存在着明显的漏洞。此外,对于该条款的必要性,比较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意见。我国保险业本身在蓬勃的发展阶段,作为分担风险、保障当事人生活的重要制度,探究如何完善除外责任的相关规定,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是本文的重要内容。本文第一章从介绍故意犯罪免责条款入手,阐述了其基本概念。随后分析故意犯罪条款司法及立法现状,结合我国20年来的立法沿革及司法中出现的大量案例,总结出在该类诉讼中主要涉及的犯罪类型及判决结果,通过建立图表的形式进行数据分析,为后文的发现问题做好数据支撑。本文第二章通过对上文案例的进一步分析,从内部的司法适用问题及外部的法律规则合理性角度对故意犯罪免责条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内部的司法适用问题集中在故意犯罪的定义如何确定、故意犯罪与死亡后果间因果关系如何认定上。外部的法律规则合理性问题集中在传统的立法原则“被保险人不得从其犯罪行为中受益”的原则面临挑战。从而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部分进行清晰的划分。本文第三章重点解决了内部司法适用中的故意犯罪的认定问题,首先通过对无罪推定原则进行分析,明确其作为正当程序原则的主要内涵,在民事诉讼中没有适用的空间。无罪推定原则在保险诉讼中的仅仅需要作为一项证据规则发挥作用,仍然可以通过正当的民事程序认定犯罪行为。同时对结论性意见的定义进行明确,区分公文书证性质的文书与单纯的证据类文书。本文第四章分析了内部司法适用中的故意犯罪行为与死亡后果间因果关系的确认问题,通过对近因原则和相当因果关系的解释,结合故意犯罪免责条款与一般保险事故认定上的不同之处,确定了在存在犯罪实习行为、非实行行为、以及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本文第五章着眼于探析外部法律规则上故意犯罪可保性问题,从现代保险法发展中的新兴“以保护被保险人遗属为优先”的学说出发,结合英美法系国家与近邻的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在适用上的实践情况,分析该学说的合理性。同时对故意犯罪免责条款的社会性功能及私益功能进行确认,权衡两者间的重要性,并最终结合中国的立法实际提出修法的建议。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司法实践入手,对于故意犯罪免责条款修法的必要性以及其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比较法内容对其修改的方向进行参考。与此相应,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内容横跨两大法律,对于刑法中的相关内容认识上存在不足之处,因而在写作中仅能对其进行较为粗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