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春秋
齐国
楚国
历史发展
文化比较
摘要:
春秋时期是周代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多元激荡的时期。齐、楚两国皆为春秋大国,两国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召陵之盟不仅是春秋时期齐、楚两国交往的起点,而且直接影响了春秋历史的走向。首先,召陵之盟是春秋时期齐、楚两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齐国因与楚国缔盟达到了霸业的顶峰,楚国也因以齐国为首的中原八国对其接纳,而开始了出入中原“观中国之政”的征程;其次,此次盟会拉开了南方楚国同中原大国争霸的序幕,从而奠定了春秋中后期历史发展的基调。从文化发展来看,春秋时期是齐、楚文化茁壮成长的时期。由于齐、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存在或多或少的异同之处,所以二者的文化也有同有异。在政治文化方面,通过对春秋时期齐、楚两国霸业的比较,可知二者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齐、楚民族偏见较少。在齐表现为,召陵之盟时,以管桓为代表的齐国统治者摒弃偏见,认可了楚国诸侯大国的身份;在楚表现为,楚国称霸中原时,较少参与到攘除夷狄的事业中去。究其原因,在于齐、楚皆身处蛮夷腹地的人文环境。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齐国为政尚变革,楚国为政尚因顺。在物质文化方面,二者有明显的共性。一方面表现在,两国的手工业产品都体现有创新意识,比如与传统的周制青铜器相比,至晚到春秋中期,齐、楚两国的青铜器无论在形制上还是纹样上皆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表现在两国商业发展都体现出开拓精神,齐、楚两国相当数量贝币的出土就是明证。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由农副业及手工业种类的不同所导致的衣食及买卖等方面的不同。在作物类型方面,齐国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楚国是典型的稻作农业;在手工业方面,齐国更加长于丝麻等的纺织及铜的铸造和冶炼,楚国则偏于金属的冶炼和制造以及玉器和漆器的制造;在商业发展方面,齐国国内外商业皆较为发达,楚国对外贸易则更为发达。在思想文化方面,二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皆有因顺自然而为道的思想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前者在齐表现为齐管晏思想中所蕴含的道的思想以及“精气说”的雏形,在楚表现为集大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后者在齐表现为管晏尤其是晏婴思想中源于政治实践的辩证法思想,在楚表现为楚人尤其是老子探究自然、审视历史所形成丰富而深刻的辩证认识。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齐文化重礼又隆法,楚文化尚法却轻礼。春秋时期齐、楚两国的历史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了春秋时期历史的进程和特点、文化的内涵和成就,也直接影响了战国时期社会由分裂到统一、文化由多元到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