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历史遗址
时空演化特征
GIS技术
夏朝至元朝
京津冀地区
摘要:
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对夏朝至元朝6079处历史遗址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其与气候变化、海岸线进退、政权更替、农业生产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夏商两朝,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区湖沼广布,遗址多分布于太行山山前丘陵地区,占比分别为32.41%与38.14%;周朝时气候转寒,河湖沼泽萎缩,低平原地区生存空间拓展,故遗址由山前丘陵迁移至低平原分布,分布重心北移。三国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受气候转寒影响,游牧民族频繁南侵,农业减产,战乱不断,故遗址分布稀疏,核密度最高值仅为7.363×10^(-4)个/km^(2)、 38.557×10^(-4)个/km^(2)。宋辽金时期,研究区内遗址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分布态势。2)夏商时期,研究区东部沿海低平原地区遗址数量较少,周朝时数量逐步增加。这是由于夏商时期海水淹没的陆地面积大,河流侵蚀基准面升高,河湖排水不畅,泛滥频繁;周朝时海岸线后退,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大面积陆地出露,沿海地区遗址数量增加。同时,受早期黄河频繁泛滥改道影响,研究区东南部黄河古河道两岸遗址分布稀疏。3)商朝时期,受政权起源地与王都位置影响,遗址多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地区。秦汉时期,农业生产与政治局势稳定,遗址数量多且分布密集。宋辽金时期,京津两地为遗址高密度区。4)研究区历史时期遗址分布濒河性与新石器时代相比较弱,各时期河流5 km缓冲区外的遗址数量占比基本达50%以上,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数量偏多,这是因为,伴随着先民开凿水井的技术方式不断发展,地下水逐渐取代地表水,成为先民的主要水源,所以遗址分布的濒河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