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食物浪费
消费者行为
影响因素
计划行为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摘要:
食物浪费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食物浪费不仅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问题。尽管发达国家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经济相对滞后和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在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方面。因此,深化对消费阶段食物浪费行为的研究,通过引导消费者改变行为模式,来有效减少食物浪费,显得尤为紧迫。此举不仅有助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还能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并应对食物浪费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主要依据,构建了一个深入探究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首先,从FAO食物平衡表及中国各环节食物浪费比例的数据出发,计算出中国的食物损耗量与浪费量。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对659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一手的调研数据,基于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讨论了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与食物浪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关于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从而系统探究了影响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多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我国,消费端的食物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总量高达2.18亿吨,相当于我国食物总产量的11.4%。其中,谷物浪费尤为突出,浪费量高达9861.7万吨,占据了国内谷物产量的15.6%。同时,食物浪费造成了大量的播种面积的损耗,高达4.03亿亩,相当于全国总播种面积的15.9%。此外,食物浪费所间接消耗的化肥量为591.8万吨,农业用水量为415.5亿立方米。
(2)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与性别、长期居住地和受教育程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关系,但与年龄、家庭人口数、家庭中小学生个数、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个数以及家庭月总收入有关。年龄结构对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呈现“倒U”型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家庭人口数越多的消费者其食物浪费行为也越多;同时,家庭中小学生个数越多的消费者其食物浪费量也越多,而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个数越多的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反而越小。
(3)研究发现,消费者的金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责任归因均对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这意味着,当消费者对这些方面持有积极态度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减少食物浪费的意愿。然而,健康风险态度却对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意愿产生了负向影响,表明过分担忧健康风险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积极性。此外,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意愿对其实际的食物浪费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意愿越强烈,实际的食物浪费行为就越少。最后针对结论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