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本结构
流动性风险管理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后,流动性的迅速枯竭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引发了全球银行业对流动性监管的反思和讨论。在当今时期,银行业已然愈发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甚至认为其像资本监管一样重要。伴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管理与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然成为商业银行运营中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2018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内源性资本占比略低,主要通过负债经营来提升自身收益,高杠杆经营引致的流动性风险严重威胁到银行的可持续经营。欲探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需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入手,然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诸多,其中资本结构对其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容小觑,资本结构对流动性风险进行什么样的影响值得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资本结构如何对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最终提出通过相关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来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这对于银行提升资本质量、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同时提升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以资本结构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研究了两者的联系与相关性。本文侧重分析我国现存体制下基于资本结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诸如花旗银行及汇丰银行等国际银行基于资本结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给予我国一定的启发。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运用面板模型进行了资本结构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性分析,结论是提升资本充足率使得银行吸收风险的能力愈强,流动性风险愈小;资产负债率越高,高杠杆经营导致的流动性风险隐患越大的结论。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改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本文基于资本结构提出了以下两方面建议。银行角度层面:第一,银行应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流动性资产比重,增强整体资产的流动性;第二,银行应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战略投资者注入资本金的同时达到股权结构多样化的目的;第三,银行应当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将外源融资渠道与内源融资渠道相结合,大力创新产品业务,提升隐含的核心资本。监管层面:第一,政府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提高其资金融通功能,加强对期限错配和现金流的监管;第二,监管当局应加强对银行资产杠杆率的监管,降低银行业的杠杆倍数,进而营造稳健环境;第三,监管当局应当构建流动性风险监管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化机制,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调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流动性的影响十分巨大。通过构建协调化机制,能够使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保障金融的稳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