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
信贷资产证券化
中介效应
摘要: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金融脱媒”现象日渐突出,商业银行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对商业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实现盈利增长的方式构成较大挑战。在这一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减少风险敞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更有效的经营模式支持实体经济,助推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凭借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流动性、多元化融资渠道和降低信贷风险等方面的优势,愈发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经营绩效、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工具。可见,加深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认识,探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我国2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运用2012第四季度-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数据建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进行26家商业银行的全样本检验和细分为三类商业银行的异质性分析。其次,细分基础资产,分析住房抵押贷款和非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最后,验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其是否通过流动性水平、非利息收入、监管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造成影响。主要实证结论如下:一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后,其盈利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不同种类商业银行的分析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青岛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最强,其次是兴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的提升最弱。二是非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优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升经营效率,而另一类基础资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将通过提升流动性水平、增加非利息收入来实现,而监管资本未能发挥中介作用。针对实证结果,本文从建立高效市场流通机制、多元化基础资产、丰富参与主体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