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企业专业化分工
物流成本
物流通达性
核心边缘
利润优化
摘要:
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国博弈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冲击影响,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或将产业逐渐从中国转移至其他低成本国家,使得全球经济调整加剧。同时,中国老龄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需借助有广泛基础的物流比较优势,通过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驱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向高端攀升。因此,本文从企业视角切入,通过理论分析与统计检验物流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效应,努力为在国际市场环境不稳定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探明新的途径。
文章聚焦于物流与企业专业化分工,理论分析中对现有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同时从国际贸易和产业组织角度梳理影响企业分工的经典与前沿理论,应用运筹学中生产利润最大化思想和微观经济学中产品与要素市场知识,研究物流成本与物流通达性如何影响企业专业化分工。统计分析中应用多种客观赋权法、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合成衡量指标,基于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从数字特征、空间网络视角对已有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再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机制检验模型检验物流成本与物流通达性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叠加制度质量、金融集聚和数字经济进一步建立非线性模型,展开拓展分析。多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据地理区划、行业要素结构和企业规模差异进行分样本检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有:
第一,以利润优化为导向,企业专业化分工对物流成本的一阶偏导数小于零,即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随着物流成本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统计检验说明,物流成本每降低1%,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将平均增加9%,且传导机制检验发现,物流成本削减主要通过市场规模扩张与拓深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效应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
第二,制度质量的提升促进企业专业化生产,同时,加入制度质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制度质量减弱了物流成本与企业专业化分工之间的负向关系。使用具有天然外生性的地理及历史变量修正模型内生偏误、更换变量衡量方式以及排除直辖市区位优势和央企所有制属性优势干扰等多角度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
第三,物流成本与制度质量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与企业规模差异,内陆地区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相对而言,对物流成本和制度质量的变化更为敏感。
第四,从空间网络视角分析利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合成的物流通达性指标,发现样本期内各省份的物流通达性稳中有进,但仍具备较大的提升潜力。理论与统计检验表明,物流通达性与企业专业化分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地,物流通达性每提升1%,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将平均增加2.8%,且上述效应主要通过扩张市场规模、加快技术进步和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
第五,金融集聚与数字经济均有助于企业专业化分工,同时,在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金融集聚与数字经济会弱化物流通达性的积极作用。上述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替换变量衡量方式、更替回归模型以及排除外资背景与创业板企业技术优势干扰后依然成立。
第六,物流通达性、金融集聚与数字经济的企业分工效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和行业差异,金融集聚与数字经济对边缘地区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促进效用和负调节作用更明显,但物流通达性改善对核心地区和非技术密集型产业作用更大。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政府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套完善其他各方面的公共服务,企业也应外包物流及配送服务,聚焦核心业务发展。第二,政府需积极推进法治化建设,为企业提供更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市场环境,部门间需协调并简化物流手续与流程,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第三,政府不仅要合理规划和建设金融中心,提升金融中心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还要推动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整合金融资源与物流服务。第四,政府要加强对数字新技术与物流管理的普及,高校也要加快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理论与应用型人才,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