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资本论》
《国富论》
利润理论
共识与分歧
批判与超越
摘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利润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止境追求的目的。鉴于此,对利润理论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资本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国富论》重点研究的内容。将《资本论》和《国富论》中的利润理论进行比较,由于两位作者马克思和亚当·斯密阶级立场的鲜明对立,容易使人产生先入为主的结论——二者的利润理论也鲜明对立。在《资本论》中,可以发现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分为两类,一类被他称为古典经济学家,这类经济学家秉持着科学的精神承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剥削具有合理性;一类被他称为庸俗经济学家,这类经济学家放弃了科学的精神无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泯灭良心地为资本剥削劳动辩护。对于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马克思继承其科学性批判其狭隘性,马克思在批判中不失尊敬。对于庸俗经济学家的理论,马克思除对其最彻底的否定以外不屑一顾。关于对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利润理论,马克思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科学系统地比较《资本论》和《国富论》中的利润理论,可以发现前者对后者的关系是,既有共识又有分歧,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在上述基础上前者完成了对后者的超越。
《资本论》和《国富论》中关于利润理论的共识和分歧的突出表现是,二者是对利润理论同一相关问题的共识和分歧。关于利润来源问题,《资本论》最初的认识和《国富论》最初的认识是一致的,即均认为利润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劳动,均否认资本家的劳动创造利润。《资本论》自始至终坚持这一认识,而《国富论》后来动摇了,《国富论》后来和其初始认识相矛盾地认为利润来源于流通领域的市场竞争,正因为这样,二者的利润的来源又表现为分歧。关于利润决定问题,《资本论》和《国富论》均认为利润量的多少由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总量和用于生产的资本量决定。二者对这同一问题又表现为分歧,这一次不是因为《国富论》后来动摇了,而是因为《国富论》对利润量与预付资本量的关系认识不够科学彻底。《国富论》认为利润量由预付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量和预付在劳动上的资本量共同决定,而《资本论》认为利润量在根本上只由预付在劳动上的可变资本量决定。关于利润分割问题,《资本论》和《国富论》均认为利润分割为利息和资本纯收入两部分,且分割比例由利息率决定。然而二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歧表现在利息率和利润率的关系上,《国富论》轻率地认为利息率决定利润率,之所以说它轻率,《国富论》只是根据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个别年份利息率和利润率同方向变化的经验数据得出这个结论。与《国富论》相反,《资本论》科学论证了利息率和利润率的不同决定因素,正是由于决定因素不同,利息率和利润率不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并且《资本论》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纳入研究利息率和利润率关系的范围,在经济周期中利息率和利润率恰恰按相反方向变化。《资本论》认为如果一定要探讨利息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决定关系,那也是利润率决定利息率的上限,因为一旦利息率高于利润率,职能资本将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借入资本。关于利润率平均化问题,《资本论》和《国富论》均认为利润率具有平均化趋势且长期趋向下降。关于这一问题二者同样也存在分歧,即平均利润率大小的决定力量是什么?在这里,《国富论》又回到了它所一贯坚持的市场竞争,得出这种力量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在这里,《资本论》又回到了它所一贯坚持的增殖价值产生的生产领域,得出这种力量来源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通过比较《资本论》和《国富论》关于利润理论的共识和分歧,可以发现《资本论》对《国富论》的利润理论不是单纯地否定,而是继承其科学的部分批判其谬误的部分。《资本论》继承了《国富论》中生产利润的条件,《国富论》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能生产利润,只有预蓄资财才能雇佣生产性劳动生产利润。《资本论》认为上述条件正是利润产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如果劳动必须是生产性劳动,这意味着劳动生产力水平必须突破劳动者必要需要界限,这样劳动者才能够用剩余劳动为资本生产利润。如果预蓄资财雇佣生产性劳动,这意味着资本和劳动必须是雇佣关系,而要实现这种关系必须完成劳动和劳动条件分离的原始积累。《资本论》同样继承了《国富论》中分析利润的工具,《国富论》主要将劳动价值论和自由竞争理论作为分析利润的工具。《资本论》继承了《国富论》在分析利润工具选择上的正确性,《资本论》正是立足劳动价值论科学论证了利润的价值属性,正是立足自由竞争理论科学论证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手段。《资本论》也继承了《国富论》中研究利润的领域,《国富论》起初清醒地将生产领域作为研究利润产生的领域,将流通领域作为研究利润实现的领域。但遗憾地是,《国富论》后来没有一直保持清醒而是发生混乱,将这种清醒一直坚持到底的是《资本论》。《资本论》认为利润虽然产生在生产领域,但其在生产领域只是可能性利润,其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实现为货币财富,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利润。《资本论》又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