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流通费用理论
纯粹流通费用
保管费用
运输费用
摘要: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初步形成,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马克思对商品的流通和流通费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流通费用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流通费用理论是探讨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费用,对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什么影响的学说。马克思认为,流通费用是由于商品买卖而形成的费用,是商品在流通环节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耗费。流通费用包括了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又被合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从基本概念、生成原理、价值属性、一般规律等方面梳理了流通费用的基本内容,将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从概念、性质和理论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了流通费用理论的理论特点,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现状论述了流通费用理论的当代启示,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了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
具体来说,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探究了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的思想来源。马克思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反思,借鉴吸收了重农学派的思想观点,同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斯密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理论、屠能的运输费用理论进行了探讨与借鉴,从而建立了流通费用理论。第二部分论述了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问题。纯粹流通费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买卖时间的耗费、簿记费用和货币费用。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纯粹流通费用具有鲜明的非生产性,但它是资本循环的必要要素。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则来源于剩余价值,但要通过“加价”的形式实现。第三部分论述了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这两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商品储备是商品销售的必要前提,储备过程中产生的保管费用对于单个的商业资本家而言具有生产性,对于全社会来说是非生产的,商品储备还可以区分为储备的正常情况和“不正常形式”。运输费用是一种追加价值的流通费用,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四部分将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与西方的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与西方交易费用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但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相似性。随着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差别越来越大。马克思的流通费用考察的是流通领域的资本,从属和服务于对资本运动的分析,而西方的交易费用考察的是人的社会活动,从属和服务于制度分析。第五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的当代启示。流通费用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降低流通费用,降低流通费用还能够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因此,要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必须降低全社会流通费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流通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新基建,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变革,从而降低全社会的流通成本,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马克思流通费用理论立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以流通领域的劳动性质划分为基本依据,运用了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揭示了流通费用的基本概念、价值属性和影响规律,指明了流通费用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流通环节的重要性和流通费用的影响,为我们深入理解商品流通和价值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思路,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