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筝形制
筝乐创作
历史考证
作品分析
演奏艺术
摘要:
古筝作为中国固有的弹拨类乐器,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深受文人墨客青睐,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的描述。它既活跃于宫廷,也广泛流传于民间,隋唐时期还一度影响至日本等东亚地区。通过梳理相关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古筝在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发展规律,从而成为其之后沿革的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后,古筝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的流派艺术上进一步发展。随着演奏者对乐器表现力的拓展需求,以及创作者在艺术表达上的技术探索,这一时期针对古筝的音域、转调、音阶排列等方面均进入到音乐家们的视野。形制沿革方面,二十一弦通用筝的确立,以及基于较为相似需求下蝶式筝、多声弦制筝的改革与研发,是两条重要的历史脉络,其发展过程与筝乐创作之间存在相互印证与成就的关系。古筝形制的沿革为创作者带来了更为宽松的技术写作空间;而新的筝乐作品的演绎也在检验和推动乐器形制的优化,同时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与曲目积累。在这一历史发生的过程中,还带动了古筝演奏技法的探索。通过对这一变化过程的历史考证与筝乐作品的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明了古筝表演在不断向多元化艺术呈现演进的规律与方向,同时,筝乐作品也在这种演进的过程中,不断为拓展古筝艺术表现力作出贡献。在这种良性关系下,在新技术与新音色、题材与体裁等方面呈现出新时代筝乐繁盛的艺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