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琴
吟猱
音响形态
可视化
量化
摘要:
“吟猱”是古琴演奏中重要的左手技法,从音乐形态学视角而言,“吟猱”是一种典型的“音腔”现象。以往关于“吟猱”研究成果不少,但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的人文阐释方法,而借助计算机软件的“可视化描写法”,对吟猱音响底层数据进行量化收集、分析和建模,生成可视化图像,再结合古琴历史文化等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分类等“逻辑式分析”,使不可见的音响的人文阐释得到较为精确数据和可视化图像的支撑,大大增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直觉形象思维与数理逻辑思维的结合使“吟猱”的人文阐释“如虎添翼”。“吟猱”在音高与音强形态上具有典型的特征化表现,通过可视化图形,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示《潇湘水云》中的“吟猱”音响形态特征,并描述其音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在此基础上,依据其相似性和规律性特征,能够进行更为精确的形态分类。通过对底层量化数据的深度分析,择优选择“吟猱”音响形态建模的方式。以傅里叶级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对音高和音强进行数据建模,是微观描述和科学分析的重要手段。最后,将宏观视角与微观探查结合,用人文阐释与“可视化描写”并行,探究不同演奏版本《潇湘水云》在吟猱音响形态上的特征。这一过程揭示出:同一师承下的演奏版本其“吟猱”音响形态具有相似性,而不同传谱间的吟猱音形态则展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乐段和乐句中的吟猱音编排,还是单个吟猱音的演奏,均体现了同一师承下的个性化诠释。吟猱音的表达不仅在乐曲音乐形象的塑造和乐曲内涵意境的传达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在塑造琴家音乐风格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研究吟猱音表现成为探讨琴家演奏风格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