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
大学生社团
非遗传承
摘要:
讲述匠人故事、体现社会价值,记录流转影像,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历史与文化,是非物质遗产类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社会历程、非虚构展现世界以及生命关照的视听艺术,纪录片通过影像形式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怀。《琴归何处——扬州大学古琴学社》是一部青年学生在大学进行古琴技艺传承的纪录片。本片主要讲述青年人加入琴社、学习古琴时发生的趣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代替非遗题材纪录片对社会面貌刻板记录的说教式记录。纪录片重点不在古琴本身,而是通过古琴传承和发展困境中青年人的思考与行动,真实还原热爱古琴的大学生和青年传承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从而向社会展现当代非遗文化发展的真实面貌,加强观众对非遗的了解,让非遗文化不再居于空中楼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本文以毕业作品《琴归何处——扬州大学古琴学社》为例,阐述非遗题材纪录片的青春化表达,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纪录片的主题确立与人物选择、叙事策略、视听呈现以及创作经验总结。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文献与作品创作的现状。第一章中通过前期调研与思考,发现当下古琴传承中面临的困境,琴家在高校展开试点,进行古琴传承。在此基础上,本纪录片确立了古琴艺术引导当代年轻人回归本心、继承传统文化的主题,并对社团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品质进行分析,选择专注琴学研究的徐靖松和毕业后积极参加古琴教学和公益活动的尚萌萌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社员,以及作为线索串联全片的指导老师张为,一同作为主要拍摄对象,奠定了主人公们醉心琴艺、专注传承的人物基调。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环节。第二章从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和兼顾纪实与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展开叙述,阐明叙事主题,通过全知视角展现琴社发展进程、以内视角聚焦师生内心,并采取线性叙事理清社团的发展脉络、流畅呈现故事的走向,与此同时结合网型叙事突出社团生存的现状,展现社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做出的应对举措。第三章从视听呈现的角度着重分析本纪录片的外在表现形式,以长镜头的真实感、多样化景别的表现力、运动镜头的视觉效果、画面构图的影像张力以及蒙太奇的诗意美感,塑造极具真实性的镜头语言。同时用声乐烘托氛围与情感,通过同期声还原生活真实,运用解说词深化主题内涵,配以丰富、契合的背景音乐渲染情感,使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富诗意,完成对纪录片的情感建构。第四章是创作经验总结,针对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进行思考与回顾,分享经验、反思不足,总结创作时遇到的困难与感悟,希望为同题材创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经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