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平地瑶
吹笙挞鼓舞
传承与变迁
摘要:
吹笙挞鼓舞是广西恭城水滨平地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着水滨平地瑶的历史记忆,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水滨平地瑶吹笙挞鼓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它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式微的困境为问题意识,基于整体性研究视角,综合使用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吹笙挞鼓舞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脉络,分析吹笙挞鼓舞的文化展演及社会功能,探讨吹笙挞鼓舞传承式微的原因和发展对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吹笙挞鼓舞起源于水滨平地瑶的祭祖仪式,曾在恭城平地瑶地区广为分布;1949年后,吹笙挞鼓舞逐渐走向中落;1978年后,吹笙挞鼓舞逐渐复苏,并在21世纪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吹笙挞鼓舞以往在宗祠庙宇举行的仪式上展演,具有祀神娱神、凝聚共识和调适心理的社会功能。吹笙挞鼓舞现在常作为娱人的文艺表演在舞台演出。
本文认为:吹笙挞鼓舞传承式微的主要表现是吹笙挞鼓舞队和水滨梅山师公规模的萎缩,其根本原因是水滨平地瑶文化主体性的缺失,而对吹笙挞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应把握“档案化”和“活态化”两条有效路径,同时应将吹笙挞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深度融合,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吹笙挞鼓舞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