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布依族女性
社会角色
场域
摩教
摘要:
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视为女性通过劳动参与自身角色建构的场域,展现了在民族村寨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布依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巨变,分析了布依族女性怎样通过劳动参与实现社会角色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核心文化内容,如何被保存下来,又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双重语境下发挥具体作用。研究从场域中资本、惯习的作用机制分析展现出女性个体与群体的社会互动是达成社会角色的建构的重要原因;其中,宗教的现代经济文化功能性上升,对于女性社会角色建构的传统制约作用下降。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文献综述的回顾,提出研究问题,梳理论文研究框架。以场域理论、宗教世俗化理论为支撑来收集和分析材料。研究第二部分,描绘了自然状态下和现代生活情境下布依族女性的生活图景,展现了布依族传统宗教文化对于在女性社会角色塑造中的作用。研究在研究框架的基础上,阐明民族旅游村寨场域的含义和要素,要素包括行动者和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具体解释了在民族旅游村寨场域内,行动者和资本各自的表现形式。研究第三部分,调查并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呈现了布依族女性民族村寨旅游劳动参与的状况。归纳了女性劳动参与的三种形式分别是自有经营、受雇佣和土地流转房屋租赁。三种形式下女性劳动者呈现出从高到低的参与程度。数据分析显示布依族女性劳动参与的程度与女性生活受到影响的程度有着正向相关的关系。研究第四部分,结合研究第三部分的数据呈现和部分访谈资料支撑,论述了女性民族旅游劳动参与下女性整体及个体层面社会生活变化。变化的维度是多样的,整体层面的变化表现为参与劳动的人群范围扩大、劳动种类丰富且稳定、整体收入提升、社会交往增多、民族特色宗教文化受到重视;家庭个人层面的变化表现为女性领袖凸显、个人技能提升、家庭交往模式现代化、信息渠道增加、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提升。基于此,场域内的资本变化特征可概括为:经济资本总量上升,个体差异逐渐凸显;文化资本实现从无形向有形的转变;社会资本的作用开始具象化;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研究第五部分,分析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主客观变化特点和角色建构的原因。第一,布依族女性社会角色发生了主客观两大层面的变化。客观上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幕后走向台前,由顺从走向协商和主导;主观上社会整体和女性个体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认知开始觉醒,社会和女性都开始接纳女性新的社会角色,认可女性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贡献。第二,布依族女性社会角色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场域内资本和行动者的变化、外部政府和投资商的引导、布依族宗教的开放性与信仰核心的保留等原因。其中,布依族传统宗教文化在女性社会角色的构建中发挥了双重作用,在变化中承担了既赋权又制约的作用,宗教发展显示出世俗化特征,其核心内涵向原本形态回归,外延指向商品化的背离方向。人们对于传统宗教文化的注意转移到了文化产生的经济效益上,传统文化对于女性角色的束缚逐渐消减,宗教信仰回缩至神圣信仰本身,退出对于现实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控制。在民族旅游村寨场域中,个体的行为对集体的变化有着榜样和带动的作用,布依族女性个体的行为会引起集体行为的趋同性,从而导致集体惯习的变化。在个体行为的稳定性与差异性中,性别的行为特征被建构起来,个体行动的结果最终在场域的作用下,达成社会角色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因素与场域内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完成了对布依族女性行为特征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