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阶层认同
社会分层
住房不平等
收入分化
摘要:
社会阶层分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的主观的心理状况。但是,社会成员对自身阶层地位的感知可能会与其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匹配。相对于客观阶层,基于“主观建构”的阶层认同对于社会阶层分化的解释程度更高,并且能够通过个体对社会结构的感知与理解动态地展现社会分层的逻辑与秩序。在以往的阶层认同研究中,收入等客观的结构性指标常被用作为诠释人们身份认同的核心因素。但是,住房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意涵的空间实体,近年来愈加频繁地被用作为审视人们阶层认同的媒介,学界呈现出由劳动力市场向住房市场的转向。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城镇居民对于自身阶层地位的感知是怎样的,发生着如何的变迁,相关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是什么。具体地,基于CGSS 2003-2018数据,本研究主要通过多元回归等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收入因素和住房因素对于我国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并量化分析了收入因素和住房因素对于阶层认同的解释贡献率,相关结论如下。第一,整体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阶层认同普遍偏低,即较多的居民认为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认为自己处于中下阶层的居民占比有所降低,认为自己处于中间阶层的居民占比有所提升。这表明我国城镇的社会阶层结构可能呈现出由“金字塔型”分布向“钟型”分布变迁的趋势。第二,除个别时期以外,住房因素和收入因素对于阶层认同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1)拥有住房产权的居民阶层认同更高;(2)家庭人均住房面积高的居民阶层认同更高;(3)个人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阶层认同更高。但是,在大多数时期,住房因素和收入因素的回归交互项不显著,这表明住房因素和收入因素对于阶层认同的影响可能是独立的,住房不平等并非是收入不平等在住房领域的延伸。第三,借助Sharply值分解的方法,本研究发现,相对于收入因素,住房因素对于阶层认同的解释度呈现先降低后提升的趋势。结合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中,住房对于分层秩序的影响愈发重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对于社会分层秩序的影响,住房越来越成为阶层分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