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公平
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经济型投入
家庭教养实践
摘要:
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验,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问题由此也成为社会与学界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于教育不公平的型态进行了大量解释性研究,针对教育分层、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积累了大量成果,学者们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毋容置疑,这些尝试对我们理解已知的阶层差异型态大有裨益,在制定旨在缩小阶层差异的教育策略上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但就目前社会学视角对国内教育公平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依旧将“起点公平”作为研究重点,多关注教育机会或教育结果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而对这种结果形成的“机制”和“过程”关注相对不足。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家庭层面为教育分层研究提供了一种过程视角,通过围绕家庭教育投入,试图从家庭层面探寻一个充满社会学意涵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是如何在家庭层面得以形成的?由此形成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第一,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不平等的具体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第二,影响子女学业成就这一教育结果的主要因素对家庭教育投入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本研究围绕着“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获得”这一探究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基本假设与核心命题,结合相关文献与理论,将子女教育获得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家庭教育经济型支出与家庭教育非经济性投入两个维度分析家庭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差异,采取质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或者只有冷冰冰的数据而缺少鲜活的“话语”和“故事”,或者只有诠释行为的意义而缺乏确立因果关系和提供证实的通则,较好的展现了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投入的基本貌相及其影响机制。首先,研究以家庭生活为镜,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反思性”视角、社会资本理论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投入的现状与特征以质性的研究方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充分展示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受到全球经济影响、全球资本主义紧密相连的竞争形势下,面对科技带来的产业发展变化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潜在机会和未来不确定性,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状况,勾勒出家庭教育投入阶层间存在的差异。其次,运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将公共教育支出、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竞争等结构性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将家庭教育投入传导机制类型化为“家庭经济社会地位”、“政策影响”、“经济安全策略”、“性别观念”、“教育决策的理性选择”等五类主要假设,运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根据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中经济与非经济两个维度上的投入大小,构建出家庭教育投入的四种理想类型,及其对学生学业成就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作用。质性分析与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家庭教育投入具有阶层差异,宏观社会结构因素对微观家庭教育投入行为具有影响作用,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
第一,当今社会在不同家庭背景群体中,除了存在收入、财富等方面的不平等,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育儿差距”,一方面,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途径与精英的塑造上分歧日益明显,在家庭教育投入上呈现出因资本不同所导致的一定程度的断裂;另一方面,家庭网络存在的阶层性差异,科尔曼理论中基于学校的“代际封闭”,主要是一种中产阶层现象,中产阶层父母在参与学校教育,激活社会资本的同时,其集体性行动在一些情况下虽可能给班级或学校带来一定收益,但在微观权力运作之下也可能进一步加深对下层阶层家庭的排斥和边缘化,从而加剧学校教育的社会再生产。
第二,在针对家庭教育投入机制的实证分析中(1)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假设、教育决策的理性选择假设、政策影响假设、风险规避假设、经济安全策略假设在不同家庭教育投入再生产机制中得到的基本验证,这说明个体变量、家庭社会地位变量、宏观结构性变量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形式、投入结构和投入水平有综合性影响;(2)传统的性别观念假设在不同教育投入再生产机制中没有得到验证,这也说明中国传统父权文化对家庭子女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日渐式微,可以预见,未来男女两性在家庭教育获得上会日趋平等。
第三,研究借用布迪厄有关社会空间或场域的概念,按照家庭教育的经济型投入和非经济型投入的高低,结合质性分析中有关不同阶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待,共同建构出一个“亲职家庭教育场域”,同时划分出四种家庭教育投入理想类型:全面综合型、偏向经济型、相对忽视型、偏向情感型,对不同群体的家庭在受到资源、时间等结构性约束时,孩子在教育改革体制下可能面临的差异性生命机会进行反思。
第四,家庭教育投入对子女的学业表现、非认知表现具有显著正相关,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和类型性。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投入理想类型对孩子学业表现和非认知能力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偏向经济型”和“全面综合型”两种教育模式下孩子的学业表现优异;“偏向情感型”、“偏向经济型”和“全面综合型”等三种教育模式对孩子的非认知表现更有利。
最后,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