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少儿中文教材
社会角色
编写建议
摘要: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文作为一门重要语言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向深入,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少儿学习者不断增多,成为中文学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还关系到学生的学,教材的好坏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教材能够引领学生更顺畅地从书本走向现实,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教材中的现实世界必然无法缺少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角色形象。少儿中文教材中所设定的社会角色形象是否足够真实鲜明、丰富多样、贴近生活,其参与的交际情境是否映照真实日常生活,人物语言是否能够符合其所代表的社会角色等问题,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少儿的语言学习及对其社会角色认识的塑造。因此,国际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社会角色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否贴近客观现实的社会角色,对于国际中文教材编写和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发现我国很多学者分析研究了中小学教材中的社会角色,而对国际中文教材中的社会角色问题则关注不够,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虽然涉及到了这类问题,但只是指出相关问题的存在,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的则较少,针对少儿中文教材社会角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2000-2009年和2010-2019年两个阶段共四套少儿中文教材中社会角色在角色类型、角色形象和角色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发现少儿国际中文教材在人物形象社会角色塑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材编写建议:在社会角色类型方面,整合教材角色类型,将琐碎松散的角色整合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角色系统;角色类型和角色关系应注重多样化,拓宽角色的职业、年龄等范围,适当增加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角色,丰富角色关系;注意性别角色均衡,丰富女性角色,树立优秀女性形象。在社会角色形象方面,注意面貌、服饰搭配以及神态动作得体化;内在形象真实鲜明,塑造兼顾优缺点的社会角色形象。在角色呈现方式上,注意人物参与话题和出现场所的多元化,合理设计话题,实现场所自然转换;加强文本故事性,塑造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语言风格得恰切,需要符合人物形象的社会角色、性格等特征及交际场所等环境特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