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角色
失地农民
身份认同
摘要: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大量产生了。他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着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失地农民由农业户口变为城市户口,由在家务农变为进城务工,由养儿防老变为社会保障,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制度带来的;另一方面,失地农民接受、认可城市,适应城市生活,积极融入城市当中,这是心理上的逐步转变。制度上的变化一蹴而就,而心理上的转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许多失地农民已经拿到了象征“城市人”身份证明的户口本,但是制度上的城市人身份让他们对“城市人”没有深入的认同,不承认自己“市民”的身份,失地农民没有融入城市,相应的城市文明也没有接纳他们,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市近郊失地农民的访谈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失地之后身份认同的过程。透过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探讨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方式,思考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以及失地农民在身份认同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透过危机探讨促进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建议。
本研究将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内容分为乡土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三个方面,在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方式的研究中发现角色变换对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有着强烈的冲击。趋于主动自我认同的失地农民在制度和心理层面都接受了“城市人”的身份,良性协调的适应城市生活,无奈被动自我认同的失地农民在“城市人”身份上存在着制度或心理障碍,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表现出来的是他们适应城市人身份的“被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