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无锡音乐家
社会分层
一城四象
清末民初
群体
摘要:
清末民初,无锡经济富庶、人文荟萃、音乐繁盛,不仅呈现出形态多样的音乐文化,而且涌现出一群影响近现代音乐史发展进程的音乐家。人才群体的出现,作为典型现象予以关注时,其背后的根基及音乐家社会分组的探寻,就是具有学术意义的解读话题。“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现象,既形成无锡音乐类型的多样化,又造就音乐家群像的分层化。用一种音乐形态关联一个受众群体,不止是新的学术尝试,而是揭示一个被掩盖的事实:音乐,不单是以形态而呈现,更是以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音乐,成为区分社会差别的标志,也成为音乐家社会分组的符号。本研究以“人”为研究对象,以清末民初为背景,以区域文化为视角,以文本资料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外社会分层理论,在前人基础上,延伸到乐器、组合、社团代表不同社会分层的构想。根据这个理论框架,将无锡作为剖析对象,探讨不同音乐组织服务于相应受众,由此凝聚为一个符合其身份认同的社会类群。这是本课题的创新点,也是渴望获得理论开拓面的区域。为了求证本理论构想,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分以四章,每一章分述一种音乐类型与一个受众群体的关联及产生这类关联的原委。音乐与群体之间的关联,不仅存在于历史脉络中,而且依托于班社或个人传承中,更体现在受众类群的文化品味中。前三章梳理三种历史脉络,探寻音乐传统“历时的音乐田野”;选取承载者(班社与个人),以此展开“底层叙述”,探寻一种形态与受众类群的“历史田野”;进而通过受众群体的品味分析,将音乐与受众的关联原委作历史解释。第四章,梳理“新音乐”出现的历史背景,通过三种传播方式,探寻受众群体的品味及其影响。历时性的追溯和代表班社(个人)的叙述,组成此城音乐家社会分层的四个切面:昆曲、古琴代表文人群体,道乐代表道士群体,地方乐种代表民间艺人群体,新音乐代表新受众群体,构成一城四象、一域多声的壮阔景观,借以回答梁溪产生诸多音乐家的地域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