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适应
社会角色
策略
角色困境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大量农民开始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社会流动。在地理位置上,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身份上,从农民成为农民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并维持在一定数量水平,形成中国特有的“民工潮”。如今,“80后”、“90后”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现实的群体正大量地流入并长期生活在城市,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城市适应在一代农民工基础上呈现新特点:外出目的不是简单的“生存理性",更多基于“发展理性”;有比父辈更强烈的留城意愿和为之奋斗的积极性及内驱力;有更高的人力资本,较低的工作耐性。他们是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一个特殊的“农村人”群体,他们既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也有城市工作的现代性体验,是“传统—现代”的连续体。但他们融入城市的迫切愿望却遭到制度和城市人的双重排斥,长期甚至始终处在城市的边缘,很难全面地适应城市。这支庞大、富有活力的“外来”社会群体无疑对固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冲击,消除这一重大的社会矛盾冲突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引发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提升其城市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深入地适应城市。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以社会角色理论为理论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城市适应困境出发,进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为应对这些困境自身所采取的策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转换角色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该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新生代农民工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行为以适应新环境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个体主动选择交叉的结果。但本文同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运用的城市适应策略中,不乏一些出于社会现实需要而迎合城市社会的策略,它们非但没有促进其更好地城市适应,反而使自己陷入城市适应的困境中。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制度建设、创造氛围、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以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