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
社会分层
农村大学生
境遇
摘要:
研究基于社会分层的视域,从农村学生自身所处的先赋性境遇出发,分析了农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何为,在通往目的的道路上同时存在着上升与排斥的不同境遇,在通过教育途径实现社会分层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学生不断被排斥在阶梯与围墙之外,当下大学教育对农村学生而言,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大学生获得的教育正在“失灵”。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的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论述了农村学生自身所处的先赋性境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在政治身份乏力、经济资本贫困、文化屏障隔阂的“自然”条件下,使得“改变命运,向上流动”成为农村学生上大学的中心目的,“修身养性,求真善美”成为依附于中心目的的附带性目的。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大学场域的入场、过程与出场三个有序的环节来论述农村学生遭受的境遇,揭示了农村学生在看似合理性中遭遇的隐性不平等。教育在显性看似公平公正的背后,却有着隐性的“教育异化”,教育看似公平公正,实则是开放中的垄断,竞争中的排斥,教育实则已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渐趋边缘化,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学生获取教育机会的有限性(农村学生弃考弃学率不断攀升,农村学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有限及教育城市中心取向与重点中学制度造成的教育机会的有限性);大学规训与筛选中的区隔分化(教育阶层再生产中的排斥、教育消费的分割及大学文化的区隔);农村学生获取职业高度时的风险(大学文凭贬值趋势增强及农村阶层子女就业疲软)教育在促进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力量式微,即教育社会分层流动功能弱化,大学读书无用论在民间升温,农村学生及农村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心理关注与价值期待由尊重到淡化,由积极投资转为消极防御。第六章论述了消解农村学生困境的出路。在境遇下农村学生实现命运之转变,仅从自身完成彻底意义上的蜕变可能性甚微,一方面寄希望于政府、社会与大学的积极变革:“包括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教育公平,营造健康公平公正的社会选拔机制;提高大学质量,助推农村学生发展的“素质”高度;降低农村学生的教育成本,提高上大学的回报率;建立农村学生的弱势教育补偿机制及加强就业帮扶等”,另一方面要取决于自身的积极抉择:“剥离上大学价值的虚名,转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