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污染企业
转型发展
共生
制约
共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因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而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社会学领域,从实践层面来看,主要偏重于水、草原、海洋等方面的环境问题研究,而直接关于污染企业的社会学研究则较少,作为从转型的视角对污染企业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为数不多的理论之一,但该理论对污染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行为机理、关系并没有进行很好的厘清,本研究是一个初步的尝试。通过此研究,笔者期望在理论上为环境社会学与企业社会学的对话,以及扩展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奠定理论基础。污染企业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H老工业区C造纸厂的发展历程为例,在环境社会学的学科视域下,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行为及其关系的分析框架,来探究C造纸厂从污染式生产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村民等三大主体的行为表现、原因、机理,及其关系,同时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场域理论将动机、政策、利益、资本等变量作为行为的影响因素,纳入C造纸厂的整个转型过程中进行分析,动态的绘制政府、企业、公众等三大主体在不同时空中的图景,阐释污染企业转型的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其结论如下:首先,污染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机理。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的行为主要受到了国家政策、利益、官员政绩等因素的影响。在C造纸厂恢复发展的初期,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C造纸厂进行政策的扶持与资金的输送。到了企业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公众的理性抗争,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加大了对C造纸厂的环境规制,但在政府利益寻租,以及政绩的影响下,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两次冲突事件之后,在发展经济与社会维稳的双重需求下,政府对C造纸厂所在的H老工业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规划,积极推动C造纸厂进行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在C造纸厂的迁出地发展第三产业,最后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国家政策、经济利益、政府规制、环境抗争等因素的影响。在恢复发展的初期,受国家工业政策的影响,C造纸厂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进行了恢复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C造纸厂的污染行为日益增多。到了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C造纸厂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化,面对村民的环境抗争,以及政府的环境规制,C造纸厂进行了有限的环境治理,但污染行为仍存在。在下岗职工以及Y村村民引发的两起冲突事件之后,C造纸厂进行了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对于公众而言,公众的行为主要受国家政策、组织动员、生存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C造纸厂的恢复之初,在国家农业辅助工业的政策影响下,获得解放的Y村村民积极的投入到支持工业的大潮中,在以国家利益至上为行为依据的价值理性行动中,环境问题被淹没。当环境问题日益严峻,Y村村民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包括关系资源、组织资源等,开展对污染企业的理性环境抗争。当Y村村民的生存利益,尤其是下一代的健康问题受到损害时,村民进行了暴力抗争,促使C造纸厂进行转型发展。其次,污染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机理。在恢复与建设时期,C造纸厂依靠国家政策、资金,以及Y村的人力、土地资源的支持获得了恢复与快速发展。同时,C造纸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报Y村,企业和Y村村民之间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以国家的政策引导为基础,其实质是一种利益互惠关系,其负面影响是使污染企业的环境问题更容易被遮蔽。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C造纸厂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单位办社会的体制下,企业负担日渐沉重。这一时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了Y村村民的环境抗争,但这一时期的抗争以理性抗争为主。环境抗争行为的日益增多,促使政府加强了对C造纸厂的环境管制,C造纸厂进行了达标排放,但偷排、漏排现象严重,污染仍在继续。这一时期,在污染企业这一生产场域,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利益主体在不断冲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制约关系。这种冲突、制约关系的形成经历了多元主体的差异性环境利益需求、差异性环境认知等几个阶段,推动了污染企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多元主体的差异性环境利益需求是污染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和内在动力。C造纸厂由国营转变为民营企业之后,企业的发展面临双重困境,包括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大批下岗职工面临的生计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下岗职工维权事件发生,并且随着企业经济利益的迅速扩张,由Y村村民引发的暴力性群体事件发生,之后,J市政府对C造纸厂所在的H老工业区这一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包括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即引入第三产业,对C造纸厂进行了外迁,扶持C造纸厂进行技术创新,以避免对迁入地的环境影响,至此,C造纸厂完成了转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