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秧田式
座位编排
社会分层
场域
惯习
摘要:
先赋性身份和获致性身份是影响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两类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越来越被视为是获致性身份实现的重要路径,因而,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诉求也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也更加“趋之若鹜”。教室座位是一种排他性的教育资源,并且在秧田式座位编排之下呈现出空间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基于此,“优质”的教室座位必然备受家长青睐,从而动用自身资源介入教室座位的编排之中,进而引发教室空间资源的抢夺战。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教室座位编排过程中学生家庭的介入方式与效果,并揭示座位编排的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问题。为了探究这些问题,研究者立足教育社会学视角,以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支撑,采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深入考察M小学N班教师座位编排的基本情况,分析座位形成的原因,剖析学生座位归属的逻辑,并揭示学生座位背后的社会结构问题,进一步促使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依照研究思路,研究者将本文的框架设计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并阐述研究目的、内容与问题;明晰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聚焦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综述,并阐述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描述M小学N班座位编排基本情况。包括研究对象概述和座位编排现状,区分出班级的活动区域和边缘区域,从而提出“教室座位存在价值性差异”的论题,为后文家长的行动埋下伏笔。第四章是探究家庭资本在座位编排中的运作的方式与结果,通过对案例的“深描”发现:家庭资本的数量与结构影响学生座位的获得。第五章探究教室座位归属的逻辑。综合前面分析,发现座位归属的逻辑有二,一是家庭分层的移置,二是校师的共谋。这使得较低家庭阶层的学生被边缘化,成为教室中的弱势群体。第六章是结论与呼吁。主要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基于这一结论呼吁教师关注教室中的边缘群体,尽可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被最大程度的公平对待,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