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文艺生产
社会形态
合作生产
社会化生产
摘要:
文艺生产现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存在。随着生产力的深入发展,马克思文艺生产理论,创新性地揭示了文艺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马克思尤为关注资本主义时期的文艺生产,他将文艺生产看作是特殊的物质生产和独特的精神生产,并对文艺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艺生产与文艺消费的相互作用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答。
文艺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艺生产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出发,深入理解、阐释与解读马克思文艺生产的主要内涵,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为当前社会文艺生产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以马克思划分的社会历史形态三阶段为主体,通过总体化视角,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前后期物质生产与文艺生产之间的联系,同时运用历史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来呈现马克思文艺生产理论的深层逻辑。全文除绪论部分外,主要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马克思“文艺生产”思想的理论溯源出发,通过批判继承古希腊技艺生产观、德国审美主义生产观、英国文艺“产品”生产观及空想社会主义文艺“分配”生产观等相关思想,建立了文艺与生产之间的联系。康德、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学者,都影响了马克思文艺生产理论对人类自身主体性的重视,在“生产”中注入了人的本质力量,回归了人性化的审美。
第二章从马克思“文艺生产”理论的内涵出发,分别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向为阐发原点,回答了物质生产与文艺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了文艺社会学方向的解读,还探讨了马克思之后的学者们对文艺生产理论所进行的多维阐释。
第三章从马克思划分的不同社会历史形态出发,揭示了文艺生产三个社会历史阶段各自的特点。前资本主义的文艺生产从人性角度出发,以宏大叙事来展现社会总体风貌,通过对某一人物的整一性描述,来展示人“类”特性的多方面性和丰富性。资本主义的文艺生产从“物”性出发。文艺作品沦为产品和商品,更注重外在形式的修饰与堆砌。共产主义的文艺生产从人的自由个性出发,文艺风格形式多样化,充满多重可能性,开启了人与技术平等合作的生产性实践。
第四章从实践论及文艺社会学意义出发,阐明了马克思文艺生产理论对推动共产主义文艺建设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人民群众成为文艺社会化生产核心的进步意义。马克思对文艺生产的现实追求,即文艺创作需要创作者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用美的眼光,艺术化的表达个人意识形态倾向,呈现出真实社会生活的面貌。
总之,马克思并未将文艺现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是将文艺生产看作是批判社会现实的力量。他批判继承了以往的文艺生产观念,并逻辑清晰地将文艺与经济、生产、社会、历史等要素建立联系,以宏观、总体化的视角呈现了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下文艺生产的特点,指出了文艺生产需要依靠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合作发展道路。其文艺社会学意义在于,马克思文艺生产理论推动了文艺生产共产化建构的发展可行性,在确立了人民群众为文艺生产的主体后,文艺生产才能真实的、艺术化的再现社会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