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教师
社会角色
教育人
社会人
制度人
摘要: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力量,一直是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对象。在这一群体身上发生的事实和真相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当下,城乡教育之间仍然存在深层意义上的非均衡性和非平等性的发展现实。此外,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要求着我们,当前在乡村教育发展的攻坚时刻,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然而,近年来,虽然政府部门通过多方努力,从政策导引、财政补贴等方面对乡村教师的发展进行着外围性的、形式性的支持,但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发展困境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发展支持力度不足、发展方式单一、专业发展目标狭隘等。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出发,探讨作为“人”的乡村教师在不同场域下的角色扮演和职责担当,目的在于帮助乡村教师找寻其作为“乡村教师”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寻觅其作为一名教师的事业感和人生归属感。本研究整体上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深入河南省L镇G小学这一微观田野现场,运用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教育人”、“社会人”、“制度人”三个维度出发,解蔽隐藏在乡村教师多样角色呈现背后的深层真相和发生困局。研究发现,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社会结构、乡土文化、制度、权力等因素的重塑使得乡村教师在当下的社会角色扮演中体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方面:一方面,他们固守乡间教育人的本职,孜孜以求地传承文化、教授知识,为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面对喧嚣的社会和制度化的规则束缚,他们多又不甘于“扎根”乡村,心心念念着“高处”和“远地”。乡村教师社会角色间的摇摆不定和自我角色认知的困惑,严重影响着其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作用,同时抑制着乡村教师教育活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为了重新认识乡村教师职业,重建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形象,丰富乡村教师的生命内涵。结合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可以从国家政策支持、社会民主引导、教师个体自为等角度着手,培植乡村教师应有的社会角色构造。其中,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注重乡村本土师范生的选拔与培养,这样能够保证乡村教师拥有一定的乡土回归情节;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待遇,给予这一职业应有的角色尊严和社会地位,从根源上保障乡村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认同。在社会民主引导方面:建立应有的社会认可机制,尊重乡村教师的职业价值和意义;对乡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给予民主性的管理和引导,从外源性方面为乡村教师社会角色的建构创设宽松、宽容、和谐的教育生态。在教师个体自为方面:教师个体是其社会角色构造的关键,因此,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首先需要培养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的情感依恋和文化自信,使其能够从心底悦纳乡村,服务乡村。同时,乡村教师的自我发展也要能够不拘泥于乡土,这就需要乡村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能力,从而为自我在乡土社会的发展敞开一片开阔和健康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