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虚拟恋人现象
女性向游戏
女性玩家
社会角色
摘要:
在当代社会中,虚拟恋人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现象,其涌现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便捷性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建立起虚拟情感联系,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人们更加渴望寻找一种稳定和可控的情感依托。虚拟恋人现象的兴起正是顺应了这一社会趋势,为人们提供了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情感联系的新途径。女性向游戏作为虚拟恋人最为流行的载体之一,为研究该现象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对女性向游戏中虚拟恋人现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研究以女性向游戏中的虚拟恋人现象为例,聚焦于国内女性玩家现状,结合符号互动论、身份认同理论和认知行为理论,探讨了该现象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具体影响及其潜在风险的应对措施。
虚拟恋人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社会文化、科技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在研究综述中,本文详细阐述了女性社会角色国内外变迁脉络,探寻虚拟恋人现象的起源与发展。并以“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游戏中的自我认知、情感动机、社会行为展开文献调查,分析总结虚拟恋人现象的成因,界定虚拟恋人现象概念,确定文章嵌入点,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本研究分为预调研和正式调研两个阶段。预调研阶段通过深入访谈、分析某女性向游戏公司用户调研内部数据、对某高度流行的女性向游戏案例进行内容解构等方法,发现具体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围绕女性向游戏中虚拟恋人现象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同、心理福祉和社会互动三个维度构建,使用科学研究工具,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量化调查设计。分析调查问卷有效样本后,辅网络民族志、交叉学科文献研究,对虚拟恋人现象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多样影响展开探讨。
在自我认同方面,虚拟恋人现象通过塑造虚拟恋人形象,引导女性审视自我角色和地位,从而影响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其一,由于女性向游戏的人机属性,女性玩家与虚拟恋人形成准社会关系是可控、可预测的。单向的情感投入不仅仅作为认同感的桥梁,还加深了玩家对虚拟角色的依恋和归属感。通过拟态环境下的虚拟角色扮演,玩家在化身“主控”的过程中享受绝对掌控权,并尽情释放对虚拟恋人的情感。这种准社会关系重新定义了女性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化身认同。其二,女性玩家性别认知底色总体趋于传统,然通过对玩家游戏类型的亚型分类,发现部分游戏提供的非传统身份表达和恋爱元素,为玩家开拓了性别认同探索和确认的新视野,例如,游玩具有同性恋爱元素游戏的女性玩家性别刻板印象越淡薄。这种多元化的性别构建与身份构建有助于女性打破传统性别框架,促进性别平等和自我表达的自由。其三,游戏的互动决策与女性玩家价值观呈双向作用,绝大部分女性玩家优先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游戏内容进行抉择,进而左右剧情走向、与虚拟恋人的恋情进展。游戏内的抉择选项亦会对女性进行价值观输送,进而正向激励玩家游戏内外行为。
在心理福祉的共性方面,总体而言,虚拟恋人现象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女性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虚拟恋爱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支持系统,其中正向情感回馈可以增强玩家的心理韧性和满足感,而负向情感回馈则可能引发玩家的反思和情感深化。这种积极情感体验来源于虚拟恋人的定制性,是女性玩家在游戏中与自己进行的符号互动机制。其中,女性向游戏中的“雄竞”现象、性解放现象、与虚拟恋人的“宿命感”设计,均深化了女性玩家的参与度,提高了女性玩家的心理福祉。然而,这种脱离实际的、定制化的情感体验,会为女性长期心理健康和生活体验带来潜在风险。如游戏中同性恋爱元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育、情感代偿常态化、非传统互动造成现实认知脱节、情感认知扭曲等现象。这些风险的成因,可通过孤独感、情感逃避进行解释。
在现实社会互动方面,改变了女性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交网络,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互动模式和关系网络发生了变化。个人层面,尽管虚拟恋人现象提升了女性自我认知与心理福祉,但在与虚拟恋人互动过程中,依然会导致个体行为的异化。如情感成为“异己存在物”,消费失权,时间配给被驯化,社交的孤立、剥离与逆变。这些变化虽有其负面影响,但也可作为推动个体社会行为提升的催化剂。人际互动层面,虚拟恋人现象弱化了现实亲密关系的真实性,强化了个体趣缘网络交际能力。数据显示,游玩女性向游戏后,大部分玩家对现实亲密关系产生了期待感,同时又渴望与虚拟恋人产生现实恋爱关系,二者显著的相关性体现了现实亲密关系正逐渐变得虚拟化、失真化。对虚拟恋人及游戏的依赖强化,拓展了个体趣缘社交网络的边界,并使个体获得一定社会资源。群体层面,虚拟恋人现象促使了共同体建构,同时引发数字社群共识、符号暴力及共同体演变现象。女性玩家群体的社会动能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社会互动的格局。其负面表征的成因可通过过度心理依赖导致行为异化、技术诱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