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西南联大
学科发展
社会学
摘要:
始建于全面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家国危难之际,仍旧引领着诸多学科在继承近代学科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接续发展,为现代学术的赓续向前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衔接,在中国现代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以西南联大社会学学科发展为研究对象,探查其历史源流,素描其发展面貌,分析其发展动因,揭示其学科成就,凝练其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力求能为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抑或是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清末,社会运行结构几近崩坏,社会制度亟需变革,为社会学的传入提供了契机。在维新派的极力倡导下,社会学迅速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至战前,中国社会学已经走向了“制度化”传播阶段,并开始了“中国化”转型。各高校设立的社会学系成为社会学中国化运动的主阵地。三校联合前,仅有清华大学设立了社会学系,经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清华特色的学术传统,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因此,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承自清华。
联大期间,社会学学科在研究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研究机构的恢复与扩充,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创设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学术环境。在陈达、潘光旦、费孝通、陶云逵等人的带领下,联大社会学系逐渐形成了“文庙学派”、“人文生物学派”、“魁阁学派”以及边疆人文研究的特色。他们以研究机构为阵地,以调查研究为主线,将教师与学生、研究与教学、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展现出联大社会学学科多路径协同发展的特色,推动了联大社会学在人口问题、劳工问题、优生问题、农村问题等领域研究的深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南边疆人文研究,为推动社会学中国化进程、培养社会学人才、促进云南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联大社会学系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推动我国当前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总之,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在战争背景下推动了学科的艰难发展、勇毅前行,产出了丰硕成果。其发展成果甚至影响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