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分层
认同偏差
社会态度
摘要:
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近年来,社会分层情况变化和主观阶层认同状况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主客观认同的偏差日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武汉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体量规模特大,辐射面甚广。本研究以2014年武汉市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R)为例,对社会阶层认同偏差及其对社会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意义。首先,借鉴李春玲(2005)的职业声望分层法计算出职业声望分值。本文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其分为五层,将客观社会分层与主观阶层认同进行分析和比较,描述了阶层认同偏差情况。其次,本研究分析了阶层认同偏差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使用,具体分析各个因素对于认同偏差的具体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阶层认同偏差对社会态度的影响。本文在细分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运用T检验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认同偏差对于三个综合层面的社会态度指标的影响情况。认同偏差状况对社会态度的影响分析是对已有研究内容的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对于完善“社会分层-阶层认同-社会态度-社会行动”的研究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李春玲的客观社会阶层划分标准,发现当前武汉市客观社会结构距离理想的“橄榄形”社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然而却更接近陆学艺(2002)所主张的“洋葱头”型的社会结构。通过社会阶层主观认同和客观社会地位的比较后发现,阶层认同下偏是当前武汉市认同偏差状况的显著特征。“中产阶级焦虑”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居民阶层认同偏差的因素复杂而多元。既有诸如收入、教育、消费等个人因素,也有户籍等结构性因素,还有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公平正义感知水平、生活满意度等建构性因素,其中尤以建构性因素对阶层认同偏差状况有更为显著的影响。阶层认同下偏对社会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下偏”的阶层认同往往导致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削弱其阶层向心力与社会凝聚力,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探索消解阶层认同偏差、构建一个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地位相对圆融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对阶层认同偏差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结果的相对均等,更应当关注机会的公平。一方面,应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落实扶贫攻坚政策,切实改善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社会管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革新城乡就业体制,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社会融合,适时化解由于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风险。在制度设计过程中贯彻落实的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真正让居民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居民个人对自身所处环境和状况的评价水平,最终实现主观阶层认同和客观社会阶层的相对一致,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