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
社会分层
幸福感
期望适配
摘要: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积累,作为国情舆论主题之一的国民幸福感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国民幸福,是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终极目标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为各个阶层谋幸福,建设幸福中国,一个必须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是: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由教育不公、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导致的相对剥夺感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心理。幸福源于比较,幸福要紧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有的我们的“参照组”却没有。幸福源于相对成功,不幸福源于“相对剥夺”。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决定了各社会阶层的幸福诉求不同,对幸福的体验也不同。因此,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如何提升全社会的整体幸福感,尤其是弱势群体,是建设幸福中国必须面对并需要解决好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哈维格斯特指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将成为个体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作用下架构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格局中各阶层幸福分化情景究竟怎样?是否“和谐”?以及再进一步,在社会高度分化的情景下,如何让各社会阶层能够共享幸福,实现幸福的最大化?如何有针对性的提升各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当是中国教育社会学回应时代诉求的前沿研究内容。鉴于此,本文借鉴斯普瑞(Joe Spring)的教育“分类机器”(Sorting Machine)思想,引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以及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一体观,建构合理自洽的表征事件整体关联特征的教育——社会场域认知图式,以揭示“异质性个体的教育选择——向上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结构——心理预期与现实感知——居民主观幸福感”系统性有机关联及内在机制,弥补既有文献分条块割裂与单方面为主题孤立性研究的不足。尝试将社会分层作为教育如何影响幸福的关键中间变量,提出一种捕捉教育参考点移动的方法,从期望适配角度探究教育如何将不同群体筛选到相应的职业及社会阶层中,并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幸福分化现象。通过构建基准模型、调节模型和期望适配理论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动态模拟与演化不同情境下教育、社会阶层与幸福感如何漂移,以探究教育、社会分层与幸福感之间的总体关联特征和内在机制,对于如何阐释并有效提升各社会阶层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五个部分。第二章在回顾、梳理以往教育幸福研究发现,教育和幸福之间的关系莫衷一是,即可能存在正效应、负效应、倒U型和中性关系。决定个体在资源争夺和社会竞争所处社会阶层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先赋性、后致性与结构性三种,从而形成绩效流动、家庭地位继承、国家庇护流动三种社会流动模式,因此教育既可能成为社会成员向上社会流动的阶梯,也可能由于社会再生产而固化社会流动。此外,大众化高等教育能否促进社会流动,提升国民幸福感仍亟待探讨。本研究认为:在衡量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时,重要的是确定教育影响幸福的关键中间变量,否则这些变量对幸福的影响将会被教育“吸收”,进而产生遗漏变量估计偏误以及对教育与幸福关系的错误解读。布迪厄著名的资本转换理论认为,教育是打破固有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的有效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经济财富、社会声望和政治地位。我们不禁思考,是否是由教育导致社会分层,进而导致幸福分化现象呢?对已有关于教育、社会分层和幸福感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侧重点不同,各具特色,形成丰富“碎片化”成果,显然尚缺乏将三者纳入一个完整性的理论分析框架体系。第三章架构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理清教育、社会分层与幸福分化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引入皮埃尔·布迪厄教育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建构表征事件整体关联特征的教育——社会场域认知图式,以揭示“异质性个体教育选择——向上社会流动——心理预期与现实感知——居民主观幸福感”系统性有机关联及内在机制。企盼尽可能将前人形成的“碎片化”研究成果及其思想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加以有机统一,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期望视角来解读教育——幸福之谜。幸福感产生于比较,幸福要紧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有什么而我们“参照组”却没有。幸福源于相对成功,不幸福源于相对剥夺。在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的基础上,不少学者将教育期望作为该模型衍生模型中个体教育获得的关键中间变量,并将其视为教育获得的重要预测变量(Jacoband Wilder,2010)。期望来自于对比、预期和适应。本文引入期望概念对个体教育获得及幸福感水平进行解释。教育通过给个体带来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帮助个体实现阶层跃迁。本文的一个重要前提假设是教育影响参考点,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参考点不同,个体通过将自身真实处境与他们认为合理的参考点进行比较来形成期望。在期望的作用下,如果期望适配教育能力和个体所处社会地位,个体主观幸福感上升;反之,如果期望错配教育能力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