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师
教师社会角色
角色冲突
冲突与调适
摘要:
民族地区教师在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空间,特定的社会场域里,担负了特定的责任和使命,与我国民族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作为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教书育人、开启民智、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在行使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功能时,难免会出现社会角色冲突,由于民族地区教师所处的场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教师及其角色冲突与非民族地区教师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地区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提出了更大的希望和要求,这些期望和实际行为的不匹配,给教师角色带来冲突。加上,智能化社会也给教师增加了外部上的角色冲击,造成教师角色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冲突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的未来发展、民族地区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良性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本研究以角色理论和冲突理论为基础,根据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教育和教师给与的希望及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对民族地区教师角色进行定位,明晰民族地区教师的应然角色,这也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础,进而全面分析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现实表征和亟待解决的冲突,通过内因外因的分析来探究其角色冲突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有效的调适民族地区教师的角色冲突的可行性策略。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时代发展、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教育和教师给予的期望及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明晰民族地区教师的应然角色。民族地区教师除了具备教师一般性社会能力外,他们在知识与能力,思想和意识,行为交往上应该具备一定特色性的角色能力。关于知识和能力。首先,渊博的从业知识。包括基本学科专业知识和网络智能化科学知识,其中民族文化本土知识是其必备的特殊性知识;其次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整合能力,即在接纳适应民族文化、融合传承民族文化和创造共生民族文化的能力;然后是丰富的理论素养,其中教育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和管理理论素养是一般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除了以上三类素养,更需要的还有民族理论素养。关于思想和意识。首先,需要具备一般性的教育思维意识,即保持教师的初心和使命、热爱教育、坚定信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还需要熟悉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有民族文化危机感和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关于行为交往上,即智慧交往,包括师生平等交往、师师合作交往、教师与家长和谐交往、教师与家庭和睦交往和教师与社会、社区团结交往。第二部分:结合实际的观察与访谈资料分析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现实表征。民族地区教师亟待解决的冲突主要包括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角色间的冲突即“文化人”与“社会人”之间的角色冲突,“教育者”与“扶贫者”之间的角色冲突,“职业人”与“生活人”之间的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即角色本身的局限性引起的角色冲突和不同角色期待也会引发教师角色冲突。如果这些冲突没有解决,会影响教师教育功能的实施,不利于教师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所在。第三部分:本研究运用内外因分析法,结合外部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揭示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原因。一是物质需求的必然;二是制度强制的加深;三是文化弱化的推动;四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显性的因素;五是教师自身角色意识和角色期待隐性的因素。第四部分:如何对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进行调适,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取决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努力,也取决于教师个人主观调适。本研究结合实证调查材料,以及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表征和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调适,具体措施包括:社会层面,给予物质支持,恢复教师初心;保障政策落实,建设教师队伍;给予合理期待,共塑教师形象。学校层面,消除数字崇拜,全面评价教师;增加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素质;减轻教师角色负担,协调教师的角色关系。家庭层面,教师平衡家庭与工作角色,避免角色混淆;家人理解教师角色,舒缓教师面临的角色压力。个人层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我角色技能;增强自身心理适应能力;强化自我角色意识;增加自我角色情感;转变对教育的观念。采取多方面的手段进行调适,避免教师角色冲突,消解教师角色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