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课堂小组讨论
言语手势共现
二语习得跨学科框架
定量统计分析
多模态会话分析
摘要:
本研究应用道格拉斯-菲尔小组的跨学科理论框架(Douglas Fir Group,2016)采用二语习得多模态会话分析方法,调查了英语课堂小组讨论中的面对面互动,以考察和描述学习者的言语手势共现(SGC)特征,探讨言语手势共现资源如何导致语言学习与身份建构,如何在社会行为与互动(微观)、社会文化机构和社区(中观)、意识形态结构(宏观)三个层面中受到影响。
研究语料来自某高校综合性大学31名英语师范专业学习者历时两年共9小时的课堂小组讨论录音录像一手语料、三次非正式访谈和反思性访谈资料,以及四次相关课堂观察记录。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法和多模态会话分析法,本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解决三个研究问题:1.在课堂小组讨论微观层,言语手势共现的分布特征如何?言语手势共现资源是否受到小组讨论主题和组规模的影响?2.在课堂小组讨论中观层,学习者通过言语手势共现资源构建了哪些社会身份?这些身份受到哪些社会文化机构与社区的影响?3.在课堂小组讨论宏观层,言语手势共现的分布特征及其所构建的社会身份揭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通过使用Wmatrix和SPSS等工具,本研究在社会行为与互动微观层对言语手势共现的分布特征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分布特征:手势最常与词汇的共现分布在定冠词the(193,4%)、第一人称I(147,3%)、第二人称you(136,3%)等;手势最常与词性的共现分布在单数名词(656,56%)、普通形容词(513,28%)、基本动词(260,22%)、普通介词(245,22%)等;手势最常与语义的共现分布在称呼与语法词(2237,48%)、一般物体(806,17%)、心理过程(281,6%)、社会行为(285,6%)和数字(219,5%)等;(2)言语手势关系资源呈现为6种形式,即:加强、整合、补充、互补、矛盾和其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言语手势关系资源的分布并不受主题和组规模的影响(P>0.05);尽管讨论主题和小组规模不同,但学习者使用言语手势共现关系资源的偏好是相似的;在所有小组讨论中,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整合型资源(548,35%)与补充型资源(482,31%),其余的资源使用倾向依次为加强型资源(243,16%)、互补型资源(115,8%)、其他型资源(102,7%)、矛盾型资源(5,0%)。
多模态会话分析结果发现:(1)在特定社会文化社区中观层,言语手势共现资源帮助学习者实施意义协商与话语修正,协调互动关系,推动互动序列前进;学习者在互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语言学习机会,并构建了三种社会身份:专家身份、准教师身份和二语情感表达者身份;三种社会身份受到社会文化机构和社区的影响,如家庭、专业性质、个人经历等。(2)在意识形态结构宏观层,言语手势共现特征及其建构的社会身份揭示了英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意识形态、我国语言政策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从不同视角给予教与学启示,即语言学习与教学都应合理调取言语手势共现资源,抓住学习机会,积极构建动态的学习者身份,助推学习者自我认同,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实现动态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