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分区
优化调控
名山区
摘要:
目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日趋激烈,土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家提出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要义进行国土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以规范生产建设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条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辨识与优化调控,既有理论研究价值,又有实际应用前景。以雅安市名山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集成多源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定量测度研究单元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值,根据主导功能计算方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等得到不同研究单元的空间功能组合模式并识别“三生”空间类型。然后使用基于格网的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三生”空间的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三生”功能空间的相关性与聚集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结合NRCA(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叠加分析研究区的政策规划探索“三生”空间合理发展的优化分区方案并给出相应建议。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多源数据运用熵权-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三生”功能评价,根据各单元的功能等级组合模式识别出名山区共有12种“三生”空间类型。其中以三重功能组合模式为主,占所有空间覆盖面积的97.28%,表明名山区总体朝着维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方向发展,也意味着用地时要格外注意调控空间内各功能的均衡程度,避免土地低效利用。从各类型空间面积占比来看,生态-生产均衡-生活次空间面积占比最大,达42.98%,表明目前名山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以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为主,土地利用功能体现在维持生态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两个方面。(2)利用基于格网的核密度分析法反映名山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通过整合各类空间的核密度分布特征可知:生产功能主导空间与生活功能主导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邻性,二者与生态功能主导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互补性,各种功能组合模式在空间上呈“局域聚集,整体离散”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名山区的生态和生产功能、生产和生活功能融合性较好,生活和生态功能融合性较差,因此在进行功能分区时,需注意各功能间的互补与融合。(3)利用Global Moran’s I指数对“三生”功能空间的相关性和集聚性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名山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集聚特征,总体而言呈现出比较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即各相邻单元之间“三生”功能水平的高低并非随机和离散分布,而是相互邻近单元间都存在集聚态势。利用热点分析对各功能进行局域自相关检验,不同功能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4)在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NRCA指数和名山区的政策规划、区域发展状况等,将空间优化为生态保育区、生产保障区、生活主-生产生态提升区、生产生态复合-生活提升区和生态生活复合-生产提升区。生态保育区主要是城市饮用水源地,属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应遵守相应管理条例,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水质安全。生产保障区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应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生产生态复合-生活提升区主要分布于茶产业发展比较好的乡镇(街道),可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生活复合-生产提升区主要分布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可深度挖掘和开发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并加强生态环保和绿色生产,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生活主-生产生态提升区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较弱,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社会生产水平以协调空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