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板栗
花芽分化
组织结构
营养物质
内源激素
摘要:
板栗是世界著名干果和木本粮食树种,通常种植在山地、丘陵地区,对荒山绿化、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实际生产中,板栗树体雄花量过大,雌花量相对不足,增加了树体营养消耗,导致板栗雌花发育不良、落花落果和空蓬的现象,降低板栗产量,制约产业发展,因此,提高板栗产量的可行途径就是提高板栗雌花数,或者适当减少板栗雄花数。经过课题组多年的实地调研,发现了“寡雄、多雌、雄花败育”三种比较特殊的板栗类型,本研究通过对这三种不同类型板栗花芽分化外部形态、内部解剖结构的观察和营养物质、内源激素的测定,界定了板栗花芽分化的时期,分析了其与对照类型板栗解剖结构的差异,并探究了各性状形成的生理基础,有效服务板栗育种研究,同时指导栽培生产,也可以为后续基于板栗花芽分化对植物营养和植物激素响应的理论研究,探索板栗花芽性别分化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河北昌黎地区,板栗雌花花芽分化从4月中旬开始,5月中旬雌蕊原基形成,6月初雌花盛开结束,共经历45 d左右;板栗雌花分化过程可划分为6个时期:花簇苞片原基分化期、花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雌蕊(柱头)伸长期。2.寡雄类型板栗和多雌类型板栗的维管束细胞相较于对照跨度要更大,其两侧花原基细胞的完整度更好,且多雌类型板栗的中央花原基分化较其他类型板栗相比,在相同时期下分化程度更高,该形态结构更利于板栗雌花簇的发育,促进板栗多雌现象的发生,对照和雄花败育类型板栗花簇原基两侧细胞的破碎及离层的发生会减弱板栗雌花的分化,导致板栗总体产量的降低。3.雌花盛开期,雄花序可溶性糖含量寡雄类型板栗最高(YL 1.28%、QX1.19%),多雌类型板栗次之(YQ 1.10%、LQ 0.96%),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类型板栗ZF 0.67%,雄花序可溶性蛋白含量寡雄类型板栗最低(QX 2.71%、YL2.77%),多雌类型板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LQ 4.21%、YQ 3.61%)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板栗,对照类型板栗ZF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12%,表明雄花序中高水平的可溶性糖、低水平的可溶性蛋白可能与板栗寡雄现象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两性花序显现期及雌花盛开期,LQ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1.27%、1.92%,YQ分别为1.14%、1.51%,多雌类型板栗在两时期均保持较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表明雌花序中高水平的可溶性蛋白积累可能正是板栗多雌现象发生的原因。4.在整个分化期,IAA、CTK、ABA及GA对板栗雌花簇分化具有不同作用,寡雄类型材料QX、YL的IAA、CTK和GA含量在萌芽后14 d(萼片原基分化期)达到最大值,QX、YL的IAA含量分别为1291.5 ng/m L、1713.25 ng/m L,CTK含量分别为10.56 ng/m L、12.75 ng/m L,GA含量分别为10.22(10-3ng/m L)、12.15(10-3ng/m L),表明萼片原基分化期IAA、CTK和GA的高表达,可能与板栗寡雄性状存在一定关系;多雌类型板栗LQ、YQ的CTK和GA含量在萌芽后28d达到最大值,CTK含量分别为10.15 ng/m L、9.33 ng/m L,GA含量分别为8.98(10-3ng/m L)、7.65(10-3ng/m L),表明雄蕊原基分化期及雌蕊原基分化期高表达的CTK和GA可能正是板栗多雌现象产生的原因;萼片原基分化期ABA含量(84.57 ng/m L)的显著升高,可能与雄花败育类型板栗整个结果枝雄花序正逐渐发生枯死、败育现象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