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BDS
增强定位
VRS
参考站整周模糊度
功率谱密度
摘要:
增强定位方法利用参考站的观测数据对参考站覆盖区域和周边的用户提供误差改正信息,消除或削弱用户站观测值误差,达到加快收敛速度,提升定位精度的目的。本文提出的基于非差误差改正数的BDS增强定位算法使得各参考站生成的误差改正数独立,参考站上各颗卫星的误差改正数独立,与已有的基于双差改正数的增强定位方法不同,基于非差误差改正数的增强定位方法定位模型简单,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参考站观测值本身的误差特性,同时生成非差格网化VRS观测值能更好的满足海量用户的高精度定位需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增强定位数据处理中的关键阶段进行介绍,数据预处理是增强定位首先要面临的问题,直接决定着定位性能的好坏,首先对观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观测误差的消除和削弱是用户高精度定位的关键,从卫星端误差、接收机端误差、信号传播路径误差三个方面对观测误差的来源及消除方法进行介绍。在数据预处理和误差改正的基础上,对用户端整周模糊度的估计和定位进行介绍。为保证用户端定位性能的可靠,最后对用户端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介绍。(2)通过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线性组合分离出电离层观测值来反映电离层的变化,但观测值中电离层的变化趋势往往被观测值噪声所影响,特别是时间间隔较小时,时间差分电离层变化往往被观测噪声所淹没,从电离层观测值中提取电离层变化的关键是对观测值噪声的削弱。通过实验表明电离层变化符合随机游走,观测值噪声符合白噪声的特性,依据两者随差分间隔的不同变化特性,建立严密的数学关系式分离电离层功率谱密度(Ionospheric power spectral density,IPSD)和观测噪声。B1&B2、B1&B3得到的电离层观测值分离的IPSD相关系数达到了0.9以上,表明了分离IPSD的准确性。分离的IPSD一方面可以用来研究电离层的时变特性,另一方面通过分离的IPSD对定位模型中的电离层参数施加更为合理的约束,提升增强定位算法的性能。(3)在电离层时间相关性和IPSD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实时估计的IPSD对参考站整周模糊度固定性能的影响。与经验值IPSD相比,实时估计的IPSD在参考站模糊度固定时间上平均提升25.5%,在模糊度固定成功率上提升7.8%,参考站模糊度固定的性能要远远优于经验值的方法。在参考站双差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基础上,估计单个测站上的非差整周模糊度和非差误差改正数,内插用户的误差进行高精度定位。同时通过虚拟参考站的准确坐标和非差误差改正数来生成格网点虚拟观测值供海量用户自主定位,用户只需要选择距离最近的格网点进行观测值差分即可实现误差改正和高精度定位。(4)用户高精度定位依赖于参考站非差误差改正数对于用户误差的改正,但也存在参考站无法生成误差改正数的情况。此时可以利用较远的参考站进行单参考非差误差改正数的用户定位,用户端大气延迟误差不能得到很好的消除,需要在定位参数中增加大气延迟参数。通过大气参数的加权模型来实现对用户站大气参数的约束,建立适用不同长度基线的单参考站用户统一定位模型。同时通过实时估计的电离层功率谱密度对电离层参数的随机游走过程进行调整来提升单参考站用户的定位性能。该论文有图78幅,表24个,参考文献1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