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多频精密单点定位
频率间卫星钟偏差
相位小数偏差
非差模糊度固定
摘要:
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高精度定位的主要模式之一。历经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PPP在理论上已十分成熟,但几十分钟的收敛时间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多频PPP与PPP模糊度固定(PPP Ambiguity Resolution,PPP-AR)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曙光。当前,BDS-2的15颗在轨运行卫星能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B1I/B2I/B3I三频信号,BDS-3已于2020年7月正式开通,其在轨运行的30颗卫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B1I/B3I/B1C/B2a/B2b/B2a+b六频观测信号。与其他系统相比,BDS在轨卫星数与播发频率数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为其快速精密定位奠定了良好基础。融合使用多频信号能够加速模糊度固定、缩短收敛时间,但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类型的偏差,这些偏差量级不可忽视却又难以从信号中分离,若不能妥善处理,不但会影响多频PPP的性能,也将为模糊度固定带来隐患。为此,本文围绕BDS-2/BDS-3多频PPP所涉及的相位偏差的精密校正方法与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针对BDS-2卫星频率间卫星钟偏差(Inter-Frequency Clock Bias,IFCB)量级小、建模精度低且模型无法覆盖全星座的问题,构建了各颗BDS-2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相位IFCB的高精度模型。基于275个测站一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IFCB变化特性,并对IFCB序列进行了严密的谐波分析,明确了BDS-2三种轨道类型卫星IFCB的周期项;在考虑了轨道重复周期后,IFCB建模精度和模型预报精度分别可达2–4 mm和4–6 mm;在使用模型预报值改正IFCB后,BDS-2三频PPP在东、北和高程三方向的定位精度分别改善了14–20%、14–20%和23–29%。(2)通过单站估计、站间对比,发现了BDS-3多频相位观测值存在与接收机相关的时变偏差,称之为接收机端频率间钟偏差(Receiver Inter-Frequency Clock Bias,RIFCB);提出了BDS-3 RIFCB统一改正方法,该方法能够兼容任意频率非差非组合和无电离层组合PPP模型。证明了这些振幅可达1 dm的RIFCB源于接收机端时变的相位硬件延迟;分析了RIFCB对BDS-3多频PPP的影响,结果显示若忽略RIFCB改正值,载波相位观测值的验后残差呈现系统性偏差,在改正RIFCB后,验后残差显著减小。(3)评估了BDS-3多频信号融合对PPP静态与动态性能的增益。与双频PPP和四种三频PPP结果相比,使用全部六频信号可显著缩短PPP收敛时间,尤其是东方向和三维方向,并略微提高定位精度。BDS-3六频静态PPP在东、北和高程方向定位精度分别达到了4 mm、3 mm和11 mm,收敛时间分别为13.9 min、5.7 min和15.1 min,与双频PPP、三频PPP相比三维方向收敛时间分别缩短了15.9%和1.1%–12.5%;BDS-3六频动态PPP三方向的定位精度分别为22 mm、15 mm和41 mm,收敛时间分别为12.4 min、3.5 min和17.1 min,与双频PPP、三频PPP相比三维方向收敛时间分别缩短了25.6%和7.5%–17.1%。(4)发展了一种BDS-3六频非组合相位小数偏差(Uncalibrated Phase Delay,UPD)精密估计方法,以及一种适用于BDS-3六频非差非组合PPP模型的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从稳定性、验后残差与数据利用率等方面分析了UPD估值特性,结果显示BDS-3四类超宽巷和宽巷UPD十分稳定,所有卫星的标准差优于0.02周,而B1I UPD平均标准差为0.11周;BDS-3六频PPP-AR静态收敛时间在东、北和高程方向可达8.2 min、4.0 min和13.4 min,其三维方向收敛时间与六频浮点解、双频固定解相比分别缩短了21.1%和26.5%;BDS-3六频PPP-AR动态收敛时间三方向可达3.4 min、2.6 min和16.2 min,相应改善率为34.1%和48.0%;BDS-3六频PPP固定解静态定位精度三方向可达4 mm、3 mm和9 mm,相应动态定位精度为18 mm、14mm和38 mm,略优于其他方案。图47幅,表21个,参考文献10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