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GP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大气可降水量
轨道误差
年变化
摘要:
地基GNSS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探测大气水汽含量的方法,获取高精度的大气水汽产品是数值预报等气象业务的需求。随着国内外GPS系统的研究日渐成熟,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发展起来,中国气象局也致力于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遥测水汽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平台,利用其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和PANDA软件,分别进行地基GPS和北斗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的试验,对反演的方法、精度进行了分析,结合资料,初步分析了我国水汽总量的日、年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如下:本文采用2016年GPS站点的观测数据和GAMIT软件,利用超快速星历(IGU)的实测星历和预报星历分别反演PWV,并以最终星历(IGF)为标准,确定二者对PWV的影响。结果显示:IGU的实测星历和预报星历的轨道误差为4.5cm,造成PWV的误差约为0.09mm,用两种方法反演的PWV在均方差上都小于0.3mm,平均偏差不超过0.06mm,相关系数达到了 99%,说明IGU的实测/PWV和预报PWV在变化上有很好的一致性。以IGF为标准,IGF和IGU实测星历的均方根误差约为0.16mm,与IGU预报星历的均方根误差约为0.327mm,使用预报星历比实测星历误差增大0.167mm,对PWV的结果影响较小,表明使用IGU的实测星历和预报星历可以满足近实时遥测水汽的需求。基于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原理,分析了 2016年我国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GPS/PWV)的时间变化以及在典型月(1、4、7、10月)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显示:GPS/PWV具有显著的季节分布规律,周期性较强,3-5月为GPS/PWV的快速上升阶段;6-8月达到最大,最大值约80 mm;9—11月为GPS/PWV快速下降阶段;12月一次年1月为全年的最低阶段,基本在30mm以下。GPS/PWV的逐小时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最大值出现在20时,最小值在06—08时。在典型月,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其余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经度的增加而上升。最后,利用2017年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中北斗单系统(北斗单模)、GPS单系统(GPS单模)以及GPS和北斗双系统(GPS+BD双模)处理准实时天顶对流层产品的数据资料,对同址的北斗站、GPS站和探空站反演PWV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现行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可以有效地用来反演大气柱中总水汽含量,平均偏差都小于1mm,在变化上与GPS系统和探空系统基本一致,对数值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2)与GPS系统相比,GPS单模/PWV和GPS+BD双模/PWV的均方差小于2mm,相关系数都大于97%。,表明二者在解算PWV的精度上与GPS系统相当,而北斗单模/PWV的均方根误差为3mm-6mm,相对偏差达到了 15%-20%,其精度与GPS系统还有一定的差距;(3)与探空相比,北斗单模在个别时次变化趋势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其均方差为2.14-6.12mm,相对偏差为15.32%-20.84%,其误差可能是由于探测系统误差等因素造成的,而GPS+BD双模和GPS单模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