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低轨卫星编队
相对轨道确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MW组合
模糊度固定
星间测距
摘要:
低轨卫星的编队飞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时变重力场估计、大气密度反演等领域。而高精度的相对轨道信息是低轨卫星编队完成科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提升低轨卫星编队的定轨性能对其任务的顺利实施、扩展任务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低轨卫星编队高精度相对轨道确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多源数据融合的低轨卫星编队高精度相对定轨性能提升方法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一、针对星载GNSS数据中存在的观测误差,提出了伪码和相位变化误差修正方法以提高模糊度固定率和相对定轨精度。首先,在双差模糊度固定前提下,分别利用单差相位无电离层组合OC残差和单差宽巷模糊度残差估计相对天线相位中心变化(Relative Phase Center Variations,RPCVs)和单差MW组合残差变化(SD MW model residuals variations,SD MWVs)。GRACE和GRACE-FO卫星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RPCVs和SD MWVs估计结果最大分别约为14 mm和0.32 cycle。RPCVs修正后,重叠弧段互比对残差和双差相位无电离层OC残差均有明显下降,GRACE和GRACE-FO相对定轨KBR检核精度分别提升了30.1%和37.5%,表明RPCVs修正可有效提升低轨卫星编队相对定轨精度。其次,增加SD MWVs估计后,GRACE的双差宽巷模糊度固定率由85.36%提升到98.06%,提高了12.7%,KBR检核精度由0.65mm提升至0.57mm,表明SD MWVs估计可有效抑制伪码多径误差对宽巷模糊度的影响,提高双差模糊度固定率。最后,研究表明在低轨卫星编队构型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RPCVs和SD MWVs估计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二、详细分析了GPS和BDS2融合对天绘二号(Tian Hui-2,TH-2)卫星高精度相对定轨的影响。首先,从数据观测量、伪码多径误差和相位观测噪声等方面分析了TH-2的GNSS观测数据质量。然后,GPS相对定轨结果的机构间互比对残差RMS为1.48mm,重叠弧段互比对残差RMS为0.71mm,表明单GPS相对定轨精度可达毫米级,将其作为后续评估BDS2和GPS+BDS2融合相对定轨精度的参考轨道。其次,GEO卫星观测数据权值为1、0.5和0.2时,BDS2与GPS相对定轨结果互比对残差RMS分别为7.08mm、8.00mm和11.4mm,BDS2在亚太地区和非亚太地区相对定轨精度分别为2.89 mm和7.96 mm,表明GEO卫星可有效提高TH-2的相对定轨精度。最后,加入BDS2后,GPS的模糊度精度衰减因子(Ambiguity Dilution of Precision,ADOP)由0.160 cycle降低至0.153 cycle,GPS+BDS2融合与GPS相对定轨结果互比对残差RMS为1.2mm,重叠弧段互比对残差在径向(radial,R),切向(along-track,T)和法向(cross-track,N)均优于1mm,表明多系统融合定轨,可视卫星数增加,可有效提升双差模糊度浮点解的精度,提高相对定轨的精度和可靠性。三、针对传统定轨处理方式无法充分利用集群局部星间测距信息约束来提升定轨精度的问题,提出了GNSS与星间测距数据融合的多星整网定轨模型,使用非差GNSS观测方程,加入高精度的星间测距信息,一体化求解多颗卫星的状态参数。GRACE和GRACE-FO的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加入星间测距数据后相对定轨精度分别从0.95mm和0.84mm提升至0.30mm和0.21mm。然后,利用GRACE-FO+SWARM-A组成多星编队,进一步验证了GPS和星间测距数据融合的多星整网定轨技术的有效性,加入星间测距数据,GRACE-C/-D的相对轨道精度从0.83mm提升至0.19mm。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星间测距数据的加入可有效提升跟飞编队T方向的相对定轨精度,可明显改进绕飞编队R、T和N方向的相对定轨精度,提高多星编队整体的相对定轨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