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整合
整合逻辑
实践进路
课程设计
摘要:
21世纪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持续呼唤课程与教学的转型。艺术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课程育人环节中的必要一环。2021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突出强调课程整合,面向学生素养的综合发展。艺术课程整合是一项关于艺术课程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从艺术课程观念、课程形态、课程设计、课程实践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旨在全面发挥艺术课程育人功效。当前,学界关于艺术课程整合的内涵界定较为模糊、缺乏关于艺术课程整合的学理逻辑及实践路径的深入探讨,相关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如何通过艺术课程整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当前亟待解决问题。
本研究聚焦于素养导向下的艺术课程整合的学理建构及实践进路探寻,锚定三个核心问题:其一,艺术课程整合的建构有着怎样的历史境脉、理论基础以及学理逻辑?其二,艺术课程整合有何价值、特征?其三,艺术课程整合在义务教育课程实践之中应当遵循怎样的实践逻辑?如何有效推进艺术课程整合实践?为解决以上核心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依次展开。
首先,对国内外艺术课程整合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结合权威研究的学者观点,概括艺术课程整合的内涵,完成初步核心概念界定。另外,通过系统梳理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历史境脉发现,素养为本的整合教育形态是全球艺术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我国艺术课程改革历经“一体”到“分离”后的“再整合”,是素养导向下艺术课程的回归与进阶。通过艺术课程整合促进学习内容跨学段衔接、加强课程内容结构化、推进艺术教与学的变革,以此实现素养的整合,是艺术课程整合的现实契机,也是推动艺术课程整合成为艺术课程改革的时代选择。
艺术课程整合的提出将随之带来学科观、知识观、学习观一系列的观念变革,其价值定位在于:促进分科课程融合化,优化核心素养培育机制;在提高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强化教师课程执行力;通过协调课程系统各要素,提升课程运行整体效能。艺术课程整合实践逻辑则是连接学理与实践的桥梁,要把握艺术课程整合的特征取向,以宏观上的“新时代”育人需求为导向,中观上的“全场域”教育联动为平台,微观上的“活课程”设计实施为核心作为行动依据;遵循“知识重整与理解课程相适应逻辑”“融合认知思维推动实践转化逻辑”“整合课程系统促进协同育人逻辑”,才能有序推行艺术课程整合的实践。
探寻素养导向下艺术课程整合实践路径,首先需要把握其实现层次。艺术课程整合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在“课程方案层面的整合”“科目课程层面的整合”以及“课堂层面的整合”,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对艺术课程整合的实施进行整体关照。艺术课程的设计是素养导向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整合实践的核心,本研究首先围绕艺术课程整合的课程设计思维转变展开讨论;其次,提出艺术课程整合的课程分析框架,艺术课程在分析框架中表现为四类课程形态:体现知识价值融生取向的“艺术·学科概念”进阶式整合;体现自主发展偏好取向的“艺术·经验兴趣”偏好式整合;体现生活意义联结取向“艺术·素养转化”的共通式整合;体现社会发展改造取向的“艺术·协同合作”互补式整合。艺术课程整合的课程设计要结合不同的课程形态,从整合艺术课程目标要素、设计艺术课程任务结构、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整合学习评价工具标准、拓展艺术课程形态五个技术维度进行课程设计。促进素养导向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整合的持续推进则需要构建素养导向下艺术课程整合的生态结构;探索丰富多元的艺术课程整合案例与教学模式;加强艺术课程整合多元主体交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推进素养导向下艺术课程整合评估手段持续优化;打造促进学校艺术课程整合发展的极度空间。
本研究揭示了艺术课程整合理论话语建构的历史必然与现实应然,厘清了艺术课程整合的概念内涵及学理逻辑,构建了艺术课程整合课程设计的分析框架,探索了艺术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但艺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路径探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进一步持续研究和深化。后续研究应当进一步围绕艺术课程整合的理论体系建构、课程实践与案例的整理总结、教材学材的编写与设计、相关评价体系及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