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自然教育资源
分类与评价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课程设计
摘要:
本文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基于教育资源性质、自然教育相关学科理论以及国家标准,构建了自然教育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保护区自然教育资源进行分级评价。同时,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均衡指数和核密度方法,分析了保护区自然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保护区的特色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自然教育课程,并提出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资源分区开发的策略,为其自然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资源包括3项主类:自然景观、活动中心、人文活动,细分为9项亚类,形成26项基本类型,共计涵盖103种自然教育资源单体。在“内在条件—外在价值”的自然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排名前三位的指标分别是:教育价值(A1)权重为0.539,环境设施及服务(A3)权重为0.297,游憩价值(A2)权重为0.164。总体来看,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资源质量较高,其中五级自然教育资源有11种,四级自然教育资源有26种,优良级自然教育资源占比达到35.9%。
(2)从分布类型来看,保护区内的自然教育资源呈现聚集型特征;就分布均衡性而言,整体自然教育资源以及活动中心类和人文活动类的分布都不均衡,而自然景观类自然教育资源在保护区内分布则较为均衡;在分布密度方面,尧所村和尧古村是自然教育资源的高核密度聚集区,其中自然景观类资源以尧所村为中心向北部和南部扩散,活动中心类资源以尧古布依寨、董岛部落为高核密度聚集区域,而人文活动类资源则以拉桥水寨、董亥村和尧古布依寨为高核密度聚集区域。
(3)影响保护区自然教育资源分布的主导影响因素按解释力排名依次是:酒店/民宿、降水、村寨、气温、海拔。其中,酒店/民宿对自然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异解释力高达50%,村寨、降水和气温的解释力均超过20%,而海拔的解释力则超过10%,这表明,自然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受人文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此外,影响因素之间的任何两个因子交互后的作用结果都会增强对自然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特别是酒店/民宿与降水的协同作用最为显著,当降水充足且村寨密集度较高的话,该区域也将是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教育资源空间分布最较为密集的区域。
(4)基于不同类型资源的聚集特征,将保护区划分为自然景观科普区、民族文化科普区和红色文化科普区,针对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进行资源点可达性分析,以确保不同人群能够到达自然教育资源。同时,根据这三类人群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优良资源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以优化教育效果和提升学习体验,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