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
体适能
5-6岁幼儿
课程设计
摘要:
研究目的:
当前幼儿园体育课程内容趋于小学化、存在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的课程体系等现实问题,而5-6岁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因此对5-6岁实施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查阅文献得知运动教育模式具有灵活性、结合学生实际等优势,因此,本研究基于该模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设计5-6岁幼儿体适能课程,为制定完善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弥补运动教育模式融入幼儿园课程及其应用研究的微薄环节。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总结国内外幼儿体适能课程的研究成果;访谈园长了解当前幼儿园体适能课程开展情况及现存问题。第二部分访谈教育工作者,编码制得课程模型再结合理论知识设计课程。第三部分采用实验研究法落实课程计划:在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大班中抽取符合标准68名幼儿,按运动能力均分实验组(n=34)和对照组(n=34)。实验组采用本研究方案,对照组继续实施园区户外活动计划,均干预12周。经SPSS26.0软件对指标进行T检验,对比验证干预课程的实施效果。
研究结果:
(1)经知识图谱分析发现国外研究成果较丰富,能为国内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经访谈调研可知当前幼儿园面临体适能课程未能落实、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整体分析当前幼儿体适能课程体系急需完善。
(2)运动教育模式下5-6岁幼儿体适能课程环节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包括运动季、团队联盟、角色扮演、比赛环节、庆祝活动等内容。依据理论知识和幼儿实际设计为期12周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涉及身体素质、动作技能;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法、直接指导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观察幼儿表现。
(3)12周教学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对照组幼儿的指标均有所提升,但实验后两组幼儿身高、体重不存在差异(T=0.786,P=0.435,P>0.05)。对照组幼儿实验前后的握力(T=1.915,P=0.064,P>0.05)、体前屈(T=-0.008,P=0.994,P>0.05)、立定跳远(T=0.902,P=0.374,P>0.05)不存在差异,但立定跳远指标有所改善;实验组幼儿实验前后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性变化(P=0.000,P<0.01)。
研究结论:
(1)经可视化分析、调研分析充分了解当前幼儿体适能课程研究动态和课程开展现状:幼儿体适能课程还未普及,多数幼儿园以自由活动为主,难以达到自身发展需求。将运动教育模式融入5-6岁幼儿体适能课程优势在于,课程呈现新颖化,添加游戏竞赛、团队联盟、角色扮演环节。
(2)经过为期12周课程教学可知,与常规体育活动相比,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能动员全体幼儿参与课程,通过游戏竞赛更能有效地提高技能水平、提高课堂参与兴趣和动机。